非驢非馬
拼音fēi lǘ fēi mǎ
注音ㄈㄟ ㄌㄩˊ ㄈㄟ ㄇㄚˇ
繁體非驢非馬
感情非驢非馬是貶義詞。
用法聯(lián)合式;作謂語、狀語、補語;常與不倫不類連用。
謎語騾;五不像
近義詞不倫不類、不三不四
反義詞一本正經(jīng)
英語neither fish nor fowl(neither ass nor horse)
俄語ни то ни сё
德語weder Fisch noch Fleisch
詞語解釋
非驢非馬[ fēi lǘ fēi mǎ ]
⒈ ?形容不倫不類,什么也不像。
英neither ass nor horse;
引證解釋
⒈ ?驘,即騾,馬驢雜交而生。后用“非驢非馬”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。
引《漢書·西域傳下·渠犁》:“﹝ 龜茲王 ﹞后數(shù)來朝賀,樂 漢 衣服制度,歸其國,治宮室,作徼道周衛(wèi),出入傳呼,撞鐘鼓,如 漢 家儀。外國 胡 人皆曰:‘驢非驢,馬非馬,若 龜茲王,所謂驘也?!?br />《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·駁<新民叢報>最近之非革命論》:“要之,論者之評判議院政治,不外抄襲 穗積氏 《立憲制下之三大政治》一篇,然使為純粹的抄襲,則猶不害為一種之政論,而論者乃雜以法理論焉,此其所有非驢非馬之奇觀也?!?br />瞿秋白 《亂彈·新英雄》:“不是活人說的話,也不是死人說過的話,而是非驢非馬的騾子話?!?/span>
國語辭典
非驢非馬[ fēi lǘ fēi mǎ ]
⒈ ?漢代西域有一個小國龜茲,其國王多次至漢朝覲見宣帝,且留住一年,回國之后,修筑宮室、禮儀制度等全都模仿漢朝,被鄰國譏諷為不倫不類。見《漢書·卷九六·西域傳下·渠犁傳》。后即以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。也作「非鴉非鳳」。
近不倫不類 不三不四
反有聲有色
成語典故
漢朝時,西域有一個龜茲國國王絳賓,在漢宣帝時多次訪問漢朝,他對漢朝的文化特別喜歡,回國后大力推廣漢朝的文化,這與西域的傳統(tǒng)習俗大相徑庭,人們認為他的這一套似是而非的東西是驢馬雜交的騾子。
非驢非馬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馬 | mǎ | 馬 | 3畫 | 基本字義 馬(馬) mǎ(ㄇㄚˇ) ⒈ ?哺乳動物,頸上有鬃,尾生長毛,四肢強健,善跑,供人騎或拉東西:馬匹。駿馬。馬到成功。馬首是瞻(喻跟隨別人行動)。 ⒉ ?大:馬蜂。馬勺。 ⒊ ?姓。 異體字 馬 漢英互譯 gee、horse、horseflesh、neddy、steed、equine 造字法 原為象形 English horse; surname; KangXi radical 187 |
驢 | lǘ | 馬 | 7畫 | 基本字義 驢(驢) lǘ(ㄌㄩˊ) ⒈ ?哺乳動物,像馬,比馬小,能馱東西、拉車、耕田、供人騎乘:驢騾。驢皮膠(亦稱“阿膠”)。驢皮影。驢唇不對馬嘴。 異體字 驢 馿 漢英互譯 ass、moke、neddy、donkey 造字法 形聲:從馬、戶聲 English donkey, ass |
非 | fēi | 非 | 8畫 | 基本字義 非 fēi(ㄈㄟ) ⒈ ?不,不是:非凡。非法。非分( fèn )。非禮。非但。非同小可。啼笑皆非。 ⒉ ?不對,過失:痛改前非。文過飾非。習非成是(對于某些錯的事情習慣了,反認為是對的)。 ⒊ ?與“不”呼應,表示必須(有時后面沒有“不”字):我非看這本書。 ⒋ ?責怪,反對:非難( nàn )。非議。無可厚非。 ⒌ ?指“阿非利加洲”(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。簡稱“非洲”):東非。西非。 漢英互譯 blame、evildoing、have to、non-、n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