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武之道
拼音wén wǔ zhī dào
注音ㄨㄣˊ ㄨˇ ㄓ ㄉㄠˋ
感情文武之道是中性詞。
用法偏正式;作賓語;指寬嚴相結(jié)合治理國家的方法。
謎語兵書
詞語解釋
文武之道[ wén wǔ zhī dào ]
⒈ ?指周文王、周武王治國修身之道和西周的禮樂文章。
引證解釋
⒈ ?指 周文王、周武王 治國修身之道和 西周 的禮樂文章。
引《論語·子張》:“文 武 之道未墜於地,在人,賢者識其大者,不賢者識其小者,莫不有 文 武 之道焉。”
朱熹 集注:“文 武 之道,謂 文王、武王 之謨訓功烈,與凡 周 之禮樂文章皆是也。”
晉 應貞 《晉武帝華林園集詩》:“文 武 之道,厥猷未墜?!?br />《法書要錄》卷四引 唐 張懷瓘 《二王等書錄》:“承圣 末, 魏 師襲 荊州,城陷, 元帝 將降,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并大小二 王 遺跡,遣后閣舍人 高善寳 焚之, 吳 越 寳劍并將斫柱,乃嘆曰:‘ 蕭世誠 遂至於此, 文 武 之道今夜窮乎!’”
國語辭典
文武之道[ wén wǔ zhī dào ]
⒈ ?本指周文王、周武王二王治國策略,后用指寬嚴互濟的治國之道。
引《禮記·雜記下》:「張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張,文武弗為也。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?!?br />《晉書·卷六五·王導傳》:「誠宜經(jīng)綸稽古,建明學業(yè),以訓后生,漸之教義,使文武之道墜而復興,俎豆之儀幽而更彰。」
成語典故
周朝時期,民間有一個祭祀百神的“蠟”節(jié)日,孔子帶弟子子貢去看熱鬧。子貢擔心百姓只顧玩樂而會有危險??鬃咏o子貢解釋道:“百姓成年累月在田間勞作,讓他們放松一下,有張有馳,這是周文王與武王定下的規(guī)矩,這樣便于更好地生產(chǎn)?!?/p>
文武之道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之 | zhī | 丶 | 3畫 | 基本字義 之 zhī(ㄓ) ⒈ ?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之心。 ⒉ ?助詞,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:緩兵之計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 ⒊ ?用在主謂結(jié)構(gòu)之間,使成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。 ⒋ ?代詞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閑視之。 ⒌ ?代詞,這,那:“之二蟲,又何知”。 ⒍ ?虛用,無所指:久而久之。 ⒎ ?往,到:“吾欲之南?!?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go、leave、of、somebody、something、this 造字法 原為會意:上像向前的腳,下 |
武 | wǔ | 止 | 8畫 | 基本字義 武 wǔ(ㄨˇ) ⒈ ?關(guān)于軍事或技擊的,與“文”相對:武裝。武器。武警。武林。武壇。武生。武旦。武丑。武凈。武舉。 ⒉ ?勇猛,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斷。武士。武夫。 ⒊ ?半步,泛指腳步:步武。踵武。行( xíng )不數(shù)武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fierce、military、valiant、wushu 相關(guān)字詞 文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military; martial, warlike |
文 | wén | 文 | 4畫 | 基本字義 文 wén(ㄨㄣˊ) ⒈ ?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:燦若文錦。 ⒉ ?刺畫花紋:文身。 ⒊ ?記錄語言的符號:文字。文盲。以文害辭。 ⒋ ?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(guān)的:文憑。文藝。文體。文典。文苑。文獻(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)。文采(a.文辭、文藝方面的才華;b.錯雜艷麗的色彩)。 ⒌ ?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(jié):文化。文物。 ⒍ ?自然界的某些現(xiàn)象:天文。水文。 ⒎ ?舊時指禮節(jié)儀式:虛文。繁文縟節(jié)(過多的 |
道 | dào | 辶 | 12畫 | 基本字義 道 dào(ㄉㄠˋ) ⒈ ?路,方向,途徑:道路。鐵道。志同道合。 ⒉ ?指法則、規(guī)律:道理。道德。道義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 ⒊ ?學術(shù)或宗教的思想體系:道學。傳道。修道。 ⒋ ?方法,辦法,技術(shù):門道。醫(yī)道。 ⒌ ?指“道家”(中國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一個學派,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莊周) ⒍ ?指“道教”(中國主要宗教之一,創(chuàng)立于東漢):道觀( guàn )。道士。道姑。道行( háng )(僧道修行的功夫,喻技能和本領(lǐng))。 ⒎ ?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