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勢(shì)
- 拼音miàn shì
- 注音ㄇ一ㄢˋ ㄕˋ
- 繁體面勢(shì)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面勢(shì)[ miàn shì ]
⒈ ?亦作“面埶”。
⒉ ?方面;形勢(shì)?!吨芏Y·考工記序》:“或?qū)徢鎴?,以飭五材,以辨民器?!编嵭⒁嵥巨r(nóng)曰:“審曲面埶,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及陰陽之面背是也。”孫詒讓正義:“鄭鍔云:'審曲者,審其曲也。面埶者,面其埶也。材有曲直,直者不待審而可知,審其曲者,然后見其理之所在。埶有向背,背者不可向以為用,面其埶然后順其體之所向。'……與先鄭異,亦通?!焙髶?jù)鄭注引申為建筑物和自然環(huán)境的情勢(shì)、外觀、位置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面埶”。方面;形勢(shì)。
引《周禮·考工記序》:“或?qū)徢鎴?,以飭五材,以辨民器。?br />鄭玄 注引 鄭司農(nóng) 曰:“審曲面埶,審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埶之宜以治之及陰陽之面背是也。”
孫詒讓 正義:“鄭鍔 云:‘審曲者,審其曲也。面埶者,面其埶也。材有曲直,直者不待審而可知,審其曲者,然后見其理之所在。埶有向背,背者不可向以為用,面其埶然后順其體之所向?!c 先鄭 異,亦通。”
后據(jù) 鄭 注引申為建筑物和自然環(huán)境的情勢(shì)、外觀、位置。 南朝 梁武帝 《游鍾山大愛敬寺》詩:“面勢(shì)周大地,縈帶極長川?!?br />唐 杜甫 《寄題江外草堂》詩:“敢謀土木麗,自覺面勢(shì)堅(jiān)?!?br />宋 程大昌 《北邊備對(duì)·黃河四大折》:“黃河 自 鹽澤 西來,暨達(dá) 潼關(guān),其面勢(shì)所向,凡四大折?!?/span>
面勢(shì)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勢(shì) | shì | 力 | 8畫 | 基本字義 勢(shì)(勢(shì)) shì(ㄕˋ) ⒈ ?權(quán)力,威力:勢(shì)力。權(quán)勢(shì)。勢(shì)利。勢(shì)均力敵。 ⒉ ?表現(xiàn)出來的情況,樣子:姿勢(shì)。氣勢(shì)。山勢(shì)。局勢(shì)。虛張聲勢(shì)。守勢(shì)。勢(shì)必。勢(shì)能。勢(shì)不可擋。因勢(shì)利導(dǎo)。 異體字 勢(shì) 埶 ? 漢英互譯 circumstances、force、influence、potential 造字法 形聲:從力、執(zhí)聲 English power, force; tendency |
面 | miàn | 面 | 9畫 | 基本字義 面(麵) miàn(ㄇ一ㄢˋ) ⒈ ?頭的前部,臉:臉面。顏面。面目。面面相覷。 ⒉ ?用臉對(duì)著,向著:面對(duì)。面壁(a.面對(duì)著墻;b.佛教指面對(duì)墻壁靜坐修行)。 ⒊ ?事物的外表:地面。面友(表面的、非真心相交的朋友)。面額(票面的數(shù)額)。 ⒋ ?方位,部分:前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 ⒌ ?量詞,多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鼓。 ⒍ ?會(huì)見,直接接頭的:當(dāng)面。面議。面晤。耳提面命(“耳提”,提著耳朵叮囑;“面命”, |
面勢(shì)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面勢(shì)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