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體
- 拼音wú tǐ
- 注音ㄨˊ ㄊ一ˇ
- 繁體吳體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吳體[ wú tǐ ]
⒈ ?詩體之一種。語言通俗,取譬淺俚,有江南民歌風味,故稱。
引證解釋
⒈ ?詩體之一種。語言通俗,取譬淺俚,有江南民歌風味,故稱。按今本《鮑參軍集》題作“吳歌”。
引唐 杜甫 《愁》詩題下自注:“強戲為 吳 體。”
仇兆鰲 注引 黃生 曰:“皮 陸 集中亦有 吳 體詩,乃當時俚俗為此體耳。詩流不屑效之。 杜公 篇什既眾,時出變調(diào);凡集中拗律,皆屬此體。”
宋 王觀國 《學林·大刀》:“古樂府所載,如《藁砧》詩者數(shù)篇,其取譬皆淺俚,故撰詩者不顯姓名,后人但以古詩稱之。 江 右又謂之風人詩,有‘圍棋燒敗襖,看子故依然’之句。圍棋者,看子也;燒敗襖者,故衣然也。 鮑明遠 諸集中亦有二篇,謂之 吳 體。蓋自《雅》《頌》不作,迄於 魏 晉 南北朝 以來,浮靡愈甚,始有為此態(tài)者;悉取閭閻鄙媟之語,比類而為之。”
吳體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吳 | wú | 口 | 7畫 | 基本字義 吳 wú(ㄨˊ) ⒈ ?中國周代諸侯國名,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,后擴展至淮河下游一帶:吳鉤(古代吳地出產(chǎn)的一種彎刀,后泛指鋒利的刀劍)。吳越同舟(喻過去的仇人由于當前利害一致而成為朋友)。 ⒉ ?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一:吳下阿蒙(喻原先學識粗淺的人)。 ⒊ ?泛指中國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:吳語。吳牛喘月(喻見到類似事物就膽怯害怕起來)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吞 吳 呉 造字法 會意:從口、從矢 English name of |
體 | tǐ tī | 亻 | 7畫 | 基本字義 體(體) tǐ(ㄊ一ˇ) ⒈ ?人、動物的全身:身體。體重。體溫。體質(zhì)。體征(醫(yī)生在檢查病人時所發(fā)現(xiàn)的異常變化)。體能。體貌。體魄(體格和精力)。體育。體無完膚。 ⒉ ?身體的一部分:四體。五體投地。 ⒊ ?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體。主體。群體。 ⒋ ?物質(zhì)存在的狀態(tài)或形狀:固體。液體。體積。 ⒌ ?文章或書法的樣式、風格:體裁(文學作品的表現(xiàn)形式,可分為詩歌,散文,小說,戲劇等)。文體(文章的體裁,如“騷體”、 |
吳體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吳體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