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法
- 拼音lǐ fǎ
- 注音ㄌ一ˇ ㄈㄚ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理法[ lǐ fǎ ]
⒈ ?義理和章法。
⒉ ?禮法;倫理規(guī)范。
⒊ ?規(guī)律;法則。
引證解釋
⒈ ?義理和章法。
引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·藝文二》:“觀其字音韻次序,皆有理法?!?br />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但昨看 匡迥 的文字,理法雖略有未清,才氣是極好的?!?br />夏丏尊 葉圣陶 《文心》十八:“沉先生 是通曉文章的理法的?!?/span>
⒉ ?禮法;倫理規(guī)范。
引《水滸傳》第三三回:“量 劉高 不才,頗識些理法……我二人也無甚言語爭執(zhí),此是外間妄傳?!?br />《紅樓夢》第九十回:“那 金桂 素性為人,毫無閨閣理法?!?br />康有為 《上海強學(xué)會章程》:“萬國史學(xué)、萬國公法、萬國政教理法……皆聽人自認(rèn),與眾講習(xí)?!?/span>
⒊ ?規(guī)律;法則。
引李大釗 《研究歷史的任務(wù)》:“應(yīng)當(dāng)解釋記錄,尋出那些事實間的理法?!?br />郭沫若 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》第一篇第二章第二節(jié):“《易傳》的作者把《易》的辯證觀展開了,他是約略探尋到自然的理法?!?/span>
國語辭典
理法[ lǐ fǎ ]
⒈ ?義理和章法。多指寫作文章。
引宋·沈括《夢溪筆談·卷一五·藝文》:「觀其字音韻次序,皆有理法,后世殆不以其為燕人也?!?br />《儒林外史·第一三回》:「文章總以理法為主,任他風(fēng)氣變,理法總是不變?!?/span>
⒉ ?規(guī)矩和禮法。
引《水滸傳·第三三回》:「量劉高不才,頗識些理法?!?br />《紅樓夢·第九〇回》:「那金桂素性為人毫無閨閣理法,況且有時高興,打扮得妖調(diào)非常,自以為美,又焉知不是懷著壞心呢!」
理法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理 | lǐ | 王 | 11畫 | 基本字義 理 lǐ(ㄌ一ˇ) ⒈ ?物質(zhì)本身的紋路、層次,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:心理。肌理。條理。事理。 ⒉ ?事物的規(guī)律,是非得失的標(biāo)準(zhǔn),根據(jù):理由。理性。理智。理論。理喻。理解。理想。道理。理直氣壯。 ⒊ ?自然科學(xué),有時特指“物理學(xué)”:理科,數(shù)理化。理療。 ⒋ ?按事物本身的規(guī)律或依據(jù)一定的標(biāo)準(zhǔn)對事物進行加工、處置:理財。理事。管理。自理。修理。總理。 ⒌ ?對別人的言行作出反應(yīng):理睬。答理。 ⒍ ?古代指獄官、法官。 |
法 | fǎ | 氵 | 8畫 | 基本字義 法 fǎ(ㄈㄚˇ) ⒈ ?體現(xiàn)統(tǒng)治階段的意志,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(guī)則:法辦。法典。法官。法規(guī)。法律。法令。法定。法場。法理。法紀(jì)。法盲。法人(“自然人”的對稱。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,享有民事權(quán)利和承擔(dān)法律義務(wù)的社會組織)。法制。法治。犯法。守法。合法。憲法(國家的根本大法)。政法。奉公守法。逍遙法外。 ⒉ ?處理事物的手段:辦法。設(shè)法。手法。寫法。 ⒊ ?仿效:效法。 |
理法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理法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