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兵
- 拼音yì bīng
- 注音一ˋ ㄅ一ㄥ
- 繁體義兵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義兵[ yì bīng ]
⒈ ?猶義師。
⒉ ?古時統(tǒng)治階級為保衛(wèi)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。
⒊ ?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。
⒋ ?宋代的一種鄉(xiāng)兵。
引證解釋
⒈ ?猶義師。
引《穀梁傳·宣公四年》:“﹝ 魯 ﹞伐 莒,義兵也?!?br />晉 潘岳 《西征賦》:“工徒斲而未息,義兵紛以交馳?!?br />《舊唐書·高祖紀》:“羣賊蜂起, 江都 阻絶, 太宗 與 晉陽 令 劉文靜 首謀,勸舉義兵。”
⒉ ?古時統(tǒng)治階級為保衛(wèi)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。
引晉 陸機 《辨亡論上》:“昔 漢 氏失御,姦臣竊命……王室遂卑。於是羣雄蜂駭,義兵四合?!?br />《新五代史·雜傳九·劉景巖》:“晉高祖 起兵 太原,唐廢帝 調民七戶出一卒為義兵?!?/span>
⒊ ?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。
引《后漢書·樊宏傳》:“王莽 末,義兵起, 劉伯升 與族兄 賜 俱將兵攻 湖陽?!?br />清 顧炎武 《吳同初行狀》:“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,余從軍於 蘇,歸而 崑山 起義兵?!?/span>
⒋ ?宋 代的一種鄉(xiāng)兵。
引《宋史·兵志四》:“鄉(xiāng)兵者,選自戶籍,或土民應募,在所團結訓練,以為防守之兵也…… 河北 東、 陜西 有義勇, 麟州 有義兵, 川峽 有土丁、壯丁?!?/span>
國語辭典
義兵[ yì bīng ]
⒈ ?仗義興起,除暴救民的兵。也作「義軍」。
引《史記·卷六·秦始皇本紀》:「今陛下興義兵,誅殘賊,平定天下。」
《三國演義·第五回》:「今奉天子密詔,大集義兵,誓欲掃清華夏,剿戮群兇?!?/span>
近義軍 義師
反王師
⒉ ?泛稱自備器械,不支領官俸,團結自衛(wèi)的義務兵。南宋初最盛。
引《宋史·卷一九〇·兵志四·鄉(xiāng)兵一》:「河北東、陜西有義勇,麟州有義兵?!?/span>
義兵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義 | yì | 丶 | 3畫 | 基本字義 義(義) yì(一ˋ) ⒈ ?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:正義。義不容辭。義無反顧。仗義直言。 ⒉ ?合乎正義或公益的:義舉。義務。義憤。義演。見義勇為。 ⒊ ?情誼:義氣。恩義。義重如山。 ⒋ ?意思,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內容:意義。含義。釋義。微言大義。 ⒌ ?指認為親屬的:義父。 ⒍ ?人工制造的(人體的部分):義齒。義肢。 ⒎ ?姓。 異體字 義 漢英互譯 adopted、artificial、justice、meaning、relationship、righteousness 造字法 原為會意 Engl |
兵 | bīng | 八 | 7畫 | 基本字義 兵 bīng(ㄅ一ㄥ) ⒈ ?武器:兵器。兵刃。兵不血刃(兵器上面沒有沾血,指不經(jīng)過戰(zhàn)斗而取得勝利)。 ⒉ ?戰(zhàn)士,軍隊:兵士。兵卒。兵丁。兵戎相見(指武裝沖突)。 ⒊ ?與軍事或戰(zhàn)爭有關事物的統(tǒng)稱:兵法。兵家。兵機。兵釁(戰(zhàn)爭的爭端)。兵書。兵諫(進諫時以武力要挾,迫使必從)。兵荒馬亂。兵貴神速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arms、soldiers 相關字詞 卒 造字法 會意:從丘、從八 English soldier, troop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