螳蜋
- 拼音táng láng
- 注音ㄊㄤˊ ㄌㄤ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螳蜋[ táng láng ]
⒈ ?亦作“螳蠰”。亦作“螗蜋”。
⒉ ?昆蟲名。全身綠色或土黃色,頭呈三角形,觸角呈絲狀,胸部細(xì)長,翅兩對,前腳呈鐮刀狀。捕食害蟲,對農(nóng)業(yè)有益。卵塊灰黃色,稱螵蛸,產(chǎn)桑樹上名桑螵蛸,可入藥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螳蠰”。亦作“螗蜋”。昆蟲名。全身綠色或土黃色,頭呈三角形,觸角呈絲狀,胸部細(xì)長,翅兩對,前腳呈鐮刀狀。捕食害蟲,對農(nóng)業(yè)有益。卵塊灰黃色,稱螵蛸,產(chǎn)桑樹上名桑螵蛸,可入藥。
引《初學(xué)記》卷三十引 北齊 顏之推 《聽鳴蟬》詩:“螗蜋翳下偏難見,翡翠竿頭絶易驚?!?br />唐 元稹 《有酒》詩之五:“螗蜋雖怒誰爾懼?鶡旦雖啼誰爾憐?”
螳蜋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螳 | táng | 蟲 | 17畫 | 基本字義 螳 táng(ㄊㄤˊ) ⒈ ?〔螳螂〕昆蟲,全身綠色或土黃色,頭呈三角形,前腳呈鐮刀狀。捕食害蟲,對農(nóng)業(yè)有益,如“螳螳捕蟬,黃雀在后”。俗稱“刀螂”;簡稱“螳”,如“螳臂當(dāng)車”(喻不自量力)。 造字法 形聲:從蟲、堂聲 English mantis |
蜋 | láng | 蟲 | 13畫 | 基本字義 蜋 láng(ㄌㄤˊ) ⒈ ?同“螂”。 異體字 螂 English mantis, dung beetle; insect |
螳蜋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螳蜋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