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虎
- 拼音xióng hǔ
- 注音ㄒㄩㄥˊ ㄏㄨ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熊虎[ xióng hǔ ]
⒈ ?熊與虎。指熊與虎的圖案,古代旗幟上的徽識。因以借指旗幟。比喻兇猛,勇猛。借喻勇猛的將士。
引證解釋
⒈ ?熊與虎。
引漢 張衡 《西京賦》:“熊虎升而挐攫,猿狖超而高援?!?br />三國 魏 阮籍 《元父賦》:“崇陵崔巍,深溪崢嶸,美類不處,熊虎是生?!?/span>
⒉ ?指熊與虎的圖案,古代旗幟上的徽識。因以借指旗幟。
引《周禮·春官·司?!罚骸靶芑槠?,鳥隼為旟。”
唐 杜甫 《八哀詩·贈司空王公思禮》:“翠華卷飛雪,熊虎亙阡陌?!?br />仇兆鰲 注:“熊虎,將士之旗。”
唐 柳宗元 《唐鐃歌鼓吹曲·吐谷渾》:“烈烈旆其旗,熊虎雜龍蛇。”
⒊ ?比喻兇猛,勇猛。
引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是子也,熊虎之狀,而豺狼之聲,弗殺,必滅 若敖氏 矣?!?br />《三國志·吳志·周瑜傳》:“劉備 以梟雄之姿,而有 關(guān)羽、張飛 熊虎之將,必非久屈為人用者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五回:“瑜 曰:‘吾之軍士,頗雄壯否?’ 干 曰:‘真熊虎之士也。’”
⒋ ?借喻勇猛的將士。
引漢 陳琳 《武軍賦》:“衝鉤競進,熊虎爭先?!?br />晉 陸云 《吳故丞相陸公誄》:“帝曰將軍,整爾熊虎,赫赫明明,皇輿出祖。”
《北齊書·文襄帝紀》:“揚旌北討,熊虎齊奮,克復(fù)中原。”
國語辭典
熊虎[ xióng hǔ ]
⒈ ?熊和虎。
引漢·張衡〈西京賦〉:「熊虎升而挐攫,猿狖超而高援?!?br />三國魏·阮籍〈元父賦〉:「崇陵崔巍,深溪崢嶸,美類不處,熊虎是生?!?/span>
⒉ ?形容勇猛。
引《左傳·宣公十四年》:「是子也,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,弗殺,必滅若敖氏矣?!?br />《三國志·卷五四·吳書·周瑜傳》:「劉備以梟雄之姿,而有關(guān)羽張飛熊虎之將,必非久屈為人用者?!?/span>
⒊ ?比喻勇猛善戰(zhàn)的將士。
引晉·陸云〈吳故丞相陸公誄〉:「帝曰將軍,整爾熊虎,赫赫明明,皇輿出祖?!?br />《北齊書·卷三·文襄帝紀》:「揚旌北討,熊虎齊奮,克復(fù)中原?!?/span>
⒋ ?古代旗幟常以熊、虎為圖案,后亦引申指旗幟。
引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:「熊虎為旗,鳥隼為旟。」
唐·杜甫〈八哀詩·贈司空王公思禮〉:「翠華卷飛雪,熊虎亙阡陌。」
熊虎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熊 | xióng | 灬 | 14畫 | 基本字義 熊 xióng(ㄒㄩㄥˊ) ⒈ ?哺乳動物,體大,尾短,四肢短而粗,腳掌大,能直立行走,也能攀樹,種類很多,有“棕熊”、“白熊”、“黑熊”等:狗熊(即“黑熊”)。熊掌。熊白(熊背上的脂肪,白色,珍貴食品)。熊膽(熊的膽,可入藥)。熊包(喻無能的人,廢物)。 ⒉ ?方言,指斥責(zé):挨了一頓熊。 ⒊ ?姓。 異體字 熋 能 ? 漢英互譯 bear 造字法 形聲:從灬、能聲 English a bear; brilliant; bright; surname |
虎 | hǔ | 虍 | 8畫 | 基本字義 虎 hǔ(ㄏㄨˇ) ⒈ ?哺乳動物,毛黃褐色,有黑色條紋,性兇猛,力大。骨和血及內(nèi)臟均可入藥(通稱“老虎”):虎口(a.喻危險境地;b.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)。虎穴(喻危險境地)。虎符(古代調(diào)兵的憑證,用銅鑄成虎形,分兩半)?;⒗牵ㄓ鲀礆埖娜耍??;㈩^蛇尾?;⒕猃埍P。龍騰虎躍。 ⒉ ?勇猛、威武:虎將。虎勢?;?。虎威?;⒒??;狻?⒊ ?古同“?!保?。 ⒋ ?古同“琥”,琥珀。 異體字 唬 俿 乕 虝 漢英互譯 |
熊虎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熊虎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