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祀
- 拼音wǔ sì
- 注音ㄨˇ ㄙ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五祀[ wǔ sì ]
⒈ ?謂禘、郊、宗、祖、報五種祭禮。見《國語·魯語上》。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。五類應(yīng)享受祭祀的功臣。
引證解釋
⒈ ?謂禘、郊、宗、祖、報五種祭禮。見《國語·魯語上》。
⒉ ?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。(1)祭祀五行之神。
引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以血祭祭社稷、五祀、五岳?!?br />鄭玄 注:“此五祀者,五官之神?!?br />《左傳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故有五行之官,是謂五官。實列受氏姓,封為上公,祀為貴神。社稷五祀,是尊是奉。”
《太平御覽》卷五二九引《漢書議》:“祠五祀,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。木正曰 句芒,火正曰 祝融,金正曰 蓐收,水正曰 玄冥,土正曰 后土。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,主其神祀之?!?br />(2)祭祀住宅內(nèi)外的五種神。 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孟冬之月﹞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,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閭,臘先祖五祀。”
鄭玄 注:“五祀,門、戶、中霤、灶、行也。”
漢 王充 《論衡·祭意》:“五祀報門、戶、井、灶、室中霤之功。門、戶,人所出入,井、灶,人所欲食,中霤,人所託處,五者功鈞,故俱祀之?!?br />清 富察敦崇 《燕京歲時記·門神》:“夫門為五祀之首,并非邪神,都人神之而不祀之,失其旨矣?!?/span>
⒊ ?五類應(yīng)享受祭祀的功臣。
引漢 蔡邕 《獨(dú)斷》:“五祀之別名:法施於民則祀,以死勤事則祀,以勞定國則祀,能御大災(zāi)則祀,能捍大患則祀。”
五祀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五 | wǔ | 二 | 4畫 | 基本字義 五 wǔ(ㄨˇ) ⒈ ?數(shù)名,四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伍”代):五彩。五官。五谷。五金。五代(中國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權(quán)的時期)。五帝(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,通常指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唐堯、虞舜)。五毒(指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。五行(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。五嶺(指越城嶺,都龐嶺,萌渚嶺、騎田嶺、大庾嶺)。五岳(指東岳泰山、西岳華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和 |
祀 | sì | 礻 | 7畫 | 基本字義 祀 sì(ㄙˋ) ⒈ ?祭:祭祀。祀天。祀祖。 ⒉ ?中國殷代指年:十有三祀。 異體字 祠 禩 漢英互譯 offer sacrifices 造字法 形聲:從礻、巳聲 English to sacrifice, worship |
五祀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五祀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