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史
- 拼音sān shǐ
- 注音ㄙㄢ ㄕ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三史[ sān shǐ ]
⒈ ?魏晉南北朝以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東觀漢記》為三史。唐開元以后,因《東觀漢記》失傳,乃以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為三史。見清錢大昕《十駕齋養(yǎng)新錄·三史》。
引證解釋
⒈ ?魏 晉 南北 朝以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東觀漢記》為三史。 唐 開元 以后,因《東觀漢記》失傳,乃以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后漢書》為三史。見 清 錢大昕 《十駕齋養(yǎng)新錄·三史》。
引《后漢書·郡國志序》:“今但録中興以來郡縣改異,及《春秋》、三史會(huì)同征伐地名,以為《郡國志》?!?br />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補(bǔ)注》:“如 韓、戴、服、鄭 鉆仰六經(jīng), 裴、李、應(yīng)、晉 訓(xùn)解三史,開導(dǎo)后學(xué),發(fā)明先義,古今傳授,是曰儒宗。”
清 唐孫華 《贈(zèng)趙松一》詩:“六經(jīng)貯巾箱,三史供點(diǎn)竄。”
國語辭典
三史[ sān shǐ ]
⒈ ?六朝以前,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東觀漢記》合稱為「三史」。唐玄宗開元以后,以范曄《后漢書》代《東觀漢記》,與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合稱為「三史」。
三史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史 | shǐ | 口 | 5畫 | 基本字義 史 shǐ(ㄕˇ) ⒈ ?自然界和人類社會(huì)的發(fā)展過程,亦指記述、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(xué)科:歷史。通史。斷代史。近代史。世界史。文學(xué)史。史詩。史部(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,包括各類歷史著作)。史壇。史評。史前(沒有書面記錄的遠(yuǎn)古)。史不絕書。 ⒉ ?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:太史。內(nèi)史。 ⒊ ?古代官職:刺史。御史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history 造字法 會(huì)意 English history, chronicle, annals |
三 | sān | 一 | 3畫 | 基本字義 三 sān(ㄙㄢ) ⒈ ?數(shù)名,二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叁”代):三維空間。三部曲。三國(中國朝代名)。 ⒉ ?表示多次或多數(shù):三思而行。三緘其口。 異體字 叁 參 弎 漢英互譯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|
三史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三史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