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足
- 拼音dǐng zú
- 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鼎足[ dǐng zú ]
⒈ ?鼎的腿,鼎有三腿。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勢。
例如此則荊、吳之勢強(qiáng),鼎足之形成矣?!顿Y治通鑒》
英three legs of a tripod-three rival powers;
引證解釋
⒈ ?鼎有三足,比喻三方并峙之勢。
引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參分天下,鼎足而居?!?br />《三國志·蜀志·諸葛亮傳》:“操 軍破,必北還。如此則 荊 吳 之勢彊,鼎足之形成矣。”
孫犁 《秀露集·耕堂讀書記(一)》:“他這一敗,關(guān)系大局,迅速動(dòng)搖了鼎足的平衡,使 蜀漢 一蹶不振。”
⒉ ?引申為匹敵。
引清 平步青 《霞外攟屑·論文上·王弇州文》:“后之論次 明 文者,不得不推為一大家。若 滄溟 孤峭,乃 孫樵、劉蛻 一流, 南溟 副墨大函,文涉應(yīng)付,未足稱鼎足焉?!?/span>
⒊ ?指三公之位。
引漢 張衡 《南都賦》:“周 召 之儔,據(jù)鼎足焉,以庀王職。”
《后漢書·逸民傳·嚴(yán)光》:“君房 足下,位至鼎足,甚善?!?br />清 吳偉業(yè) 《贈(zèng)王鑒明五十》詩:“后皆保耆頤,或乃致鼎足?!?/span>
⒋ ?比喻處于重要的地位。
引《漢書·彭宣傳》:“三公鼎足承君,一足不任,則覆亂美實(shí)。”
《后漢書·劉愷傳》:“臣聞三公上則臺(tái)階,下象山岳,股肱元首,鼎足居職,協(xié)和陰陽,調(diào)訓(xùn)五品,考功量才,以序庶僚,遭烈風(fēng)不迷,遇迅雨不惑,位莫重焉?!?br />清 李漁 《閑情偶寄·詞曲上·結(jié)構(gòu)》:“唐 則詩人濟(jì)濟(jì), 宋 有文士蹌蹌,宜其鼎足文壇,為 三代 后之三代也。”
⒌ ?猶鼎元。
引唐 劉得仁 《送高湘及第后東歸覲叔》詩:“此去幾般榮,登科鼎足名?!?/span>
國語辭典
鼎足[ dǐng zú ]
⒈ ?比喻三方對立的情勢。
引晉·潘岳〈為賈謐作贈(zèng)陸機(jī)〉詩一一章之三:「三雄鼎立,孫啟南吳?!?br />《三國志·卷三五·蜀書·諸葛亮傳》:「操軍破,必北還,如此則荊吳之勢彊,鼎足之形成矣。」
英語lit.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, fig. three competing rivals
法語(lit.)? les trois pieds d'un trépieds, (fig.)? trois rivaux en compétition
鼎足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足 | zú | 足 | 7畫 | 基本字義 足 zú(ㄗㄨˊ) ⒈ ?腳:足下(對對方的敬稱)。足跡。足球。足壇。失足。高足(敬辭,稱別人的學(xué)生)。舉足輕重。畫蛇添足。 ⒉ ?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:鼎足。碗足。 ⒊ ?充分,夠量:足月。足見。足智多謀。 ⒋ ?完全:足以。足色。 ⒌ ?值得,夠得上:不足為憑。微不足道。 ⒍ ?增益:以晝足夜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ample、as mush as、full、leg、sufficient、foot 造字法 會(huì)意:從口、從止 English foot; attain, satisfy, enough |
鼎 | dǐng | 鼎 | 12畫 | 基本字義 鼎 dǐng(ㄉ一ㄥˇ) ⒈ ?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一般是三足兩耳:銅鼎。鼎食(列鼎而食,指豪侈生活)。鼎鑊。 ⒉ ?鍋:鼎罐。鼎鍋。 ⒊ ?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,是政權(quán)的象征:鼎彝。九鼎。定鼎。問鼎。鼎祚(國運(yùn))。 ⒋ ?象征三方并立、互相對峙:鼎峙。鼎足之勢。 ⒌ ?大:鼎族。鼎臣。鼎力支持。 ⒍ ?正當(dāng),正在:鼎盛( shèng )。 異體字 ? 鐤 鼑 ? 漢英互譯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arge, three-legged bronze caldron |
鼎足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鼎足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