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來
- 拼音zǐ lái
- 注音ㄗˇ ㄌㄞˊ
- 繁體子來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子來[ zǐ lái ]
⒈ ?謂民心歸附,如子女趨事父母,不召自來,竭誠效忠。
引證解釋
⒈ ?謂民心歸附,如子女趨事父母,不召自來,竭誠效忠。
引《詩·大雅·靈臺(tái)》:“經(jīng)始 靈臺(tái),經(jīng)之營之。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經(jīng)始勿亟,庶民子來?!?br />朱熹 集傳:“文王 之臺(tái),方其經(jīng)度營表之際,而庶民已來作之,所以不終日而成也。雖 文王 心恐煩民,戒令勿亟,而民心樂之,如子趣父事,不召自來也。”
《宋書·武帝紀(jì)中》:“今 荊 雍 義徒,不召而集,子來之眾,其會(huì)如林。”
元 揭傒斯 《大元敕賜修堰碑》:“吾伐石兮石自摧,吾召民兮民子來。”
清 黃本銓 《梟林小史》:“邑文生 郁松年 捐銀二十萬為辦善后,士民皆踴躍,子來之力必有可觀。”
國語辭典
子來[ zǐ lái ]
⒈ ?不召自來,如子女趨前侍奉父母。
引《詩經(jīng)·大雅·靈臺(tái)》:「經(jīng)始勿亟,庶民子來?!?br />《文選·鐘會(huì)·檄蜀文》:「征夫勤瘁,難以當(dāng)子來之民?!?/span>
子來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子 | zǐ | 子 | 3畫 | 基本字義 子 zǐ(ㄗˇ) ⒈ ?古代指兒女,現(xiàn)專指兒子:子女。子孫。子嗣。子弟(后輩人,年輕人)。 ⒉ ?植物的果實(shí)、種子:菜子。瓜子兒。子實(shí)。 ⒊ ?動(dòng)物的卵:魚子。蠶子。 ⒋ ?幼小的,小的:子雞。子畜。子城。 ⒌ ?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:子彈( dàn )。棋子兒。 ⒍ ?與“母”相對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輔音)。 ⒎ ?對人的稱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讀書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 ⒏ ?古代對人的尊稱;稱老師或稱有道德 |
來 | lái | 木 | 7畫 | 基本字義 來(來) lái(ㄌㄞˊ) ⒈ ?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,與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對:來回。來往。過來。歸來。來鴻去燕(喻來回遷徙,不能在一地常住;亦喻書信來往)。 ⒉ ?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:從來。向來。 ⒊ ?現(xiàn)在以后,未到的時(shí)間:來年。將來。來日方長。 ⒋ ?用在數(shù)詞或數(shù)量詞后面,表示約略估計(jì):二百來頭豬。 ⒌ ?做某個(gè)動(dòng)作:胡來。 ⒍ ?用在動(dòng)詞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來動(dòng)腦筋。 ⒎ ?用在動(dòng)詞后,表示做過(一般均可用“來著”) |
子來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子來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