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曲
- 拼音fǎ qū
- 注音ㄈㄚˇ ㄑㄨ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法曲[ fǎ qǔ ]
⒈ ?一種古代樂曲。東晉南北朝稱作法樂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。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,后與漢族的清商樂結(jié)合,并逐漸成為隋朝的法曲。其樂器有鐃鈸、鐘、磬、幢簫、琵琶。至唐朝又攙雜道曲而發(fā)展至極盛階段。著名的曲子有《赤白桃李花》、《霓裳羽衣》等。
引證解釋
⒈ ?一種古代樂曲。 東晉 南北朝 稱作法樂。因其用于佛教法會而得名。原為含有外來音樂成分的西域各族音樂,后與 漢族 的清商樂結(jié)合,并逐漸成為 隋 朝的法曲。其樂器有鐃鈸、鐘、磬、幢簫、琵琶。至 唐 朝又攙雜道曲而發(fā)展至極盛階段。著名的曲子有《赤白桃李花》、《霓裳羽衣》等。參見《新唐書·禮樂志十二》。
引唐 白居易 《江南遇天寶樂叟》詩:“能彈琵琶和法曲,多在 華清 隨至尊?!?br />清 洪昇 《長生殿·聞樂》:“好憑一枕游仙夢,暗授千秋法曲音。”
吳梅 《讀吳梅村<秣陵春>樂府》詩:“法曲凄涼誰按拍,不堪流涕説興衰?!?/span>
國語辭典
法曲[ fǎ qǔ ]
⒈ ?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。最早見于東晉的《法顯傳》。原為西域各族民樂,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(jié)合,形成隋代的法曲。
引《新唐書·卷二二·禮樂志十二》:「初,隋有法曲,其音清而近雅?!?/span>
⒉ ?唐玄宗設(shè)梨園法部,所奏樂曲,稱為「法曲」。
引清·汪兆鏞〈憶舊游·隱林梢半角〉詞:「留連,感古今,問法曲南薰,遺響誰傳?」
法曲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曲 | qū qǔ | 曰 | 6畫 | 基本字義 曲(麯、麴) qū(ㄑㄨ) ⒈ ?彎轉(zhuǎn),與“直”相對:彎曲。曲折( zhé )。曲筆(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實、有意掩蓋真相的記載;②寫文章時故意離題而不直書其事的筆法)。曲肱而枕。曲盡其妙。 ⒉ ?不公正,不合理:曲說。曲解( jiě )。委曲求全。 ⒊ ?彎曲的地方:河曲。 ⒋ ?偏僻的地方:鄉(xiāng)曲。 ⒌ ?釀酒或制醬時引起發(fā)醇的東西:酒曲。曲霉。 ⒍ ?姓。 其他字義 曲 qǔ(ㄑㄨˇ) ⒈ ?能唱的文詞,一種藝術(shù)形式:曲藝。曲話。 ⒉ |
法 | fǎ | 氵 | 8畫 | 基本字義 法 fǎ(ㄈㄚˇ) ⒈ ?體現(xiàn)統(tǒng)治階段的意志,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(guī)則:法辦。法典。法官。法規(guī)。法律。法令。法定。法場。法理。法紀。法盲。法人(“自然人”的對稱。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,享有民事權(quán)利和承擔(dān)法律義務(wù)的社會組織)。法制。法治。犯法。守法。合法。憲法(國家的根本大法)。政法。奉公守法。逍遙法外。 ⒉ ?處理事物的手段:辦法。設(shè)法。手法。寫法。 ⒊ ?仿效:效法。 |
法曲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法曲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