鯪鯉
- 拼音líng lǐ
- 注音ㄌ一ㄥˊ ㄌ一ˇ
- 繁體鯪鯉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鯪鯉[ líng lǐ ]
⒈ ?穿山甲。又名龍鯉、石鯪魚。
引證解釋
⒈ ?穿山甲。又名龍鯉、石鯪魚。
引《楚辭·天問》“鯪魚何所” 漢 王逸 注:“一云鯪魚,鯪鯉也,有四足,出南方?!?br />《魏書·高祐傳》:“高宗 末, 兗州 東郡 吏獲一異獸,獻之京師,時人咸無識者,詔以問 祐。祐 曰:‘此是 三吳 所出,厥名鯪鯉,餘域率無。’”
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鱗一·鯪鯉》:“其形肖鯉,穴陵而居,故曰鯪鯉,而俗稱為穿山甲。 郭璞 賦謂之龍鯉。 《臨海水土記》云:‘尾刺如三角菱,故謂石鯪?!?br />清 屈大均 《廣東新語·介語·鯪鯉》:“鯪鯉,似鯉有四足,能陸能水,其鱗堅利如鐵,黑色,絶有氣力,能穿山而行,一名穿山甲?!?/span>
國語辭典
鯪鯉[ líng lǐ ]
⒈ ?動物名。脊椎動物門哺乳綱有鱗目。體長三尺余,全身被角質的鱗甲,產(chǎn)于熱帶,無牙,爪銳利,善掘土,吃螞蟻等昆蟲。鱗片在中醫(yī)上有止血、消腫、催乳等作用。
鯪鯉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鯪 | líng | 魚 | 16畫 | 基本字義 鯪(鯪) líng(ㄌ一ㄥˊ) ⒈ ?〔鯪魚〕a.體側扁,口小,有兩對須,肉味鮮美,亦稱“土鯪魚”;b.古代傳說中人面魚身的人魚,亦作“陵魚”;c.古代傳說中腹背有刺,能夠吞舟的大魚。 ⒉ ?〔鯪鯉〕哺乳動物,全身有角質鱗片,無牙齒,吃螞蟻。鱗片可入藥。俗稱“穿山甲”。 ⒊ ?(鯪) 異體字 鯪 造字法 形聲:左形右聲 English carp |
鯉 | lǐ | 魚 | 15畫 | 基本字義 鯉(鯉) lǐ(ㄌ一ˇ) ⒈ ?〔鯉魚〕體側扁,嘴邊有長短觸須各一對,肉可食。 ⒉ ?〔鯉庭〕指受父訓之處,亦借指父訓。 ⒊ ?書信的代稱,因中國唐代傳遞的書信以尺素結成雙鯉魚形。 異體字 鯉 漢英互譯 carp、cyprinoid English carp |
鯪鯉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鯪鯉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