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官
- 拼音wài guān
- 注音ㄨㄞˋ ㄍㄨㄢ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外官[ wài guān ]
⒈ ?古指外朝卿大夫。
⒉ ?宮外百官。非近侍之臣。與內(nèi)官相對。
⒊ ?或謂在外捍衛(wèi)邊境之官。參閱清王先謙《漢書補注》。
⒋ ?地方官。與京官相對。
引證解釋
⒈ ?古指外朝卿大夫。
引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內(nèi)官不過九御,外官不過九品。”
韋昭 注:“九品,九卿。 《周禮》:‘內(nèi)有九室,九嬪居之;外有九室,九卿朝焉。’”
⒉ ?宮外百官。非近侍之臣。與內(nèi)官相對。
引《周禮·春官·世婦》:“凡內(nèi)事有達於外官者,世婦掌之?!?br />《漢書·終軍傳》:“臣年少材下,孤於外官,不足以亢一方之任,竊不勝憤懣。”
顏師古 注:“外官謂非侍衛(wèi)之臣也?!?/span>
⒊ ?或謂在外捍衛(wèi)邊境之官。參閱 清 王先謙 《漢書補注》。
引《隋書·百官志下》:“諸省及左右衛(wèi)、武侯、領(lǐng)左右監(jiān)門府為內(nèi)官,自餘為外官?!?br />宋 梅堯臣 《次韻奉和永叔謝王尚書惠牡丹》:“翰林職清文字稀,不比外官煩應(yīng)接?!?br />《平山冷燕》第四回:“他們外官輸了,尚猶自可,我一個翰林院,若做不過他,明日如何典試?”
⒋ ?地方官。與京官相對。
引《后漢書·孝章帝紀(jì)》:“堯 試臣以職,不直以言語筆札。今外官多曠,并可以補任?!?br />《魏書·高祖孝文帝紀(jì)下》:“﹝ 太和 二十有二年﹞夏四月甲寅,從征武直之官進位三階,文官二級,外官一階?!?br />唐 張籍 《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》詩:“見君向此閑吟意,肯恨當(dāng)時作外官?”
宋 范仲淹 《讓觀察使第二表》:“知者謂去此近職改為外官,非美也。其不知者謂有何奇功加此厚祿,非宜也?!?br />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七六回:“他們外官看得一班京官都是窮鬼,老實説,八千銀子誰看在眼里!”
國語辭典
外官[ wài guān ]
⒈ ?外省的官吏。相對于京官而言。
引《后漢書·卷三·肅宗孝章帝紀(jì)》:「今外官多曠,并可以補任。」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·第七六回》:「他們外官看得一班京官都是窮鬼,老實說,八千銀子誰看在眼里?」
⒉ ?古代稱九卿為「外官」。
引《國語·周語中》:「內(nèi)官不過九御,外官不過九品?!?br />三國吳·韋昭·注:「九品,九卿。」
⒊ ?捍衛(wèi)邊境的官。
引《漢書·卷六四下·終軍傳》:「臣年少材下,孤于外官。」
外官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外 | wài | 夕 | 5畫 | 基本字義 外 wài(ㄨㄞˋ) ⒈ ?與“內(nèi)”、“里”相對:外邊。外因。里應(yīng)( yìng )外合。外行( háng )。 ⒉ ?不是自己這方面的:外國。外路(同“外地”)。外族。外省。外星人。 ⒊ ?指“外國”:外域。外賓。外商。 ⒋ ?稱母親、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戚:外公。外婆。外甥。 ⒌ ?稱岳父母:外父。外姑(岳母)。 ⒍ ?稱丈夫:外子(亦指非婚生之子)。 ⒎ ?關(guān)系疏遠的:外人。 ⒏ ?對正式的而言,指非正式的:外號(綽號)。外史(指正史 |
官 | guān | 宀 | 8畫 | 基本字義 官 guān(ㄍㄨㄢ) ⒈ ?在政府擔(dān)任職務(wù)的人:官吏。官僚。官邸。官腔。官署。官廳。官爵。 ⒉ ?屬于國家的或公家的:官辦。官費。官方。官府。 ⒊ ?生物體上有特定機能的部分:感官。器官。五官。官能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goverment official、officer、organ 相關(guān)字詞 民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official, public servant |
外官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外官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