捻子
- 拼音niǎn zǐ
- 注音ㄋ一ㄢˇ ㄗ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捻子[ niǎn zi ]
⒈ ?用來點燈、點煙斗、點火的小紙、棉捻。
例紙捻子。
英spill;
⒉ ?經(jīng)捻或紡在一起的一束纖維,常用棉紗做,利用毛細作用吸油燃燒。
英wick;
引證解釋
⒈ ?清 代中葉后,在 安徽、江蘇 北部和 山東、河南 等邊境的農(nóng)民反壓迫武裝。
引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十六回:“莊大老爺 説:‘當過捻子的人,你知道他是甚么出身?’”
《<捻軍故事集>前言》:“這些故事滿腔激情地描繪了捻軍英雄斗爭的業(yè)績和勝利,歌唱了他們的正義和力量。”
凌力 《星星草》第四章二:“說 僧王,道 僧王,僧王 是個紙糊將,遇到捻子嚇破膽,遇到 遵王 狗命喪!”
⒉ ?用紙、紗等做成的條形或帶狀物。多作點燃或引火用。
引李劼人 《大波》第一部第五章:“拿幾根紙捻子來,我要吃煙!”
郭澄清 《大刀記》第十九章:“你們不繳槍,我們就困你個油盡捻子干。”
顧笑言 《你在想什么》四:“這時, 房栓 已經(jīng)把捻兒點著了。”
⒊ ?撚子:用紙搓成的條狀物或用線織成的帶狀物。
引沈從文 《生》:“老頭子把那捐條搓成一根捻子,插在耳朵邊。”
國語辭典
捻子[ niǎn zi ]
⒈ ?搓緊成條的繩狀物。
例如:「藥捻子」、「紙捻子」。
⒉ ?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活動于北方的捻匪。參見「捻匪」條。
捻子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子 | zǐ | 子 | 3畫 | 基本字義 子 zǐ(ㄗˇ) ⒈ ?古代指兒女,現(xiàn)專指兒子:子女。子孫。子嗣。子弟(后輩人,年輕人)。 ⒉ ?植物的果實、種子:菜子。瓜子兒。子實。 ⒊ ?動物的卵:魚子。蠶子。 ⒋ ?幼小的,小的:子雞。子畜。子城。 ⒌ ?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:子彈( dàn )。棋子兒。 ⒍ ?與“母”相對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輔音)。 ⒎ ?對人的稱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讀書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 ⒏ ?古代對人的尊稱;稱老師或稱有道德 |
捻 | niǎn niē | 扌 | 11畫 | 基本字義 捻 niǎn(ㄋ一ㄢˇ) ⒈ ?用手指搓轉(zhuǎn)( zhuàn ):捻麻繩。 ⒉ ?搓成的條狀物:燈捻兒。 其他字義 捻 niē(ㄋ一ㄝ) ⒈ ?古同“捏”,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。 異體字 敜 ? 漢英互譯 entwist、kudu、twiddle、twist、twist up 造字法 形聲:從扌、念聲 English to twist or nip with the fingers |
捻子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捻子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