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賊
- 拼音liù zéi
- 注音ㄌ一ㄡˋ ㄗㄟˊ
- 繁體六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六賊[ liù zéi ]
⒈ ?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。
⒉ ?指北宋末之蔡京、朱勔、王黼、李彥、童貫、梁師成六人。他們結黨營私,危害國家,被太學生陳東等斥為“六賊”。見《宋史·欽宗紀》。
⒊ ?佛教語。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。謂此六塵能以眼、耳等六根為媒介,劫掠“法財”,損害善性,故稱。見《楞嚴經》卷四。
⒋ ?指眼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謂此六根妄逐塵境,如賊劫財。
引證解釋
⒈ ?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。
引《六韜·上賢》:“太公 曰:‘夫六賊者,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,游觀倡樂者,傷王之德;二曰民有不事農桑,任氣游俠,犯歷法禁,不從吏教者,傷王之化;三曰臣有結朋黨,蔽賢智,障主明者,傷王之權;四曰士有抗志高節(jié),以為氣勢,外交諸侯,不重其主者,傷王之威;五曰臣有輕爵位,賤有司,羞為上犯難者,傷功臣之勞;六曰強宗侵奪,陵侮貧弱者,傷庶人之業(yè)?!?br />元 劉壎 《隱居通義·駢儷二》引 車震卿 《啟》:“所幸社稷靈長,天王明圣,雖未筑鯨鯢而誅六賊,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兇?!?/span>
⒉ ?指 北宋 末之 蔡京、朱勔、王黼、李彥、童貫、梁師成 六人。他們結黨營私,危害國家,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“六賊”。見《宋史·欽宗紀》。
⒊ ?佛教語。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。謂此六塵能以眼、耳等六根為媒介,劫掠“法財”,損害善性,故稱。見《楞嚴經》卷四。
引唐 白居易 《齋戒》詩:“每因齋戒斷葷腥,漸覺塵勞染愛輕。六賊定知無氣色,三尸應恨少恩情?!?br />金 邊元鼎 《自嘆》詩:“久貧自沃三彭熾,一醉齊休六賊狂。”
⒋ ?指眼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謂此六根妄逐塵境,如賊劫財。參見“六塵”。
引《雜阿含經》卷四三:“內有六賊,隨逐伺汝,得便當殺?!?br />明 劉元卿 《賢奕編·仙釋·囚持杯水》:“真如有變易,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,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,迴煩惱作菩提,迴無明為大智?!?/span>
國語辭典
六賊[ liù zéi ]
⒈ ?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。見《六韜·卷一·文韜·上賢》。
⒉ ?北宋末的蔡京、朱勔、王黼、李彥、童貫、梁師成。他們結黨營私,危害國家,被太學生陳東等斥為「六賊」。見《宋史·卷二三·欽宗本紀》。
⒊ ?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此六種為身心所攀緣的對象。因為這六者是產生煩惱的根源,會劫奪一切善法,所以用賊來比喻。
引《金光明最勝王經·卷五》:「當知此身如空聚,六賊依止不相知?!?/span>
六賊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賊 | zéi | 貝 | 10畫 | 基本字義 賊(賊) zéi(ㄗㄟˊ) ⒈ ?偷東西的人,盜匪:賊人。盜賊。賊贓。賊窩。 ⒉ ?對人民有危害的人:國賊。民賊。工賊。賊寇。蟊賊。 ⒊ ?害,傷害:戕賊?!耙拗兹杖找蚤L,是天下之大賊也”。 ⒋ ?邪的,不正派的:賊心不死。 ⒌ ?狡猾:賊溜溜。 ⒍ ?副詞,很:賊冷。賊亮。賊橫( hèng )。 異體字 賊 戝 漢英互譯 thief 造字法 形聲 English thief, traitor; kill |
六 | liù lù | 八 | 4畫 | 基本字義 六 liù(ㄌ一ㄡˋ) ⒈ ?數名,五加一(在鈔票或單據上常用大寫“陸”代):六書(古時分析漢字形、音、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法)。六甲。六藝(a.古時指“禮”、“樂”、“射”、“御”、“書”、“數”六種技藝;b.六經)。六欲(佛教名詞,指“色欲”、“形貌欲”、“威儀姿態(tài)欲”、“言語音聲欲”、“細滑欲”、“人想欲”;泛指人的各種欲望)。六合(“東”、“南”、“西”、“北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,用以指天地和宇宙 |
六賊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六賊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