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無
- 拼音zhī wú
- 注音ㄓ ㄨˊ
- 繁體之無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之無[ zhī wú ]
⒈ ?之字與無字。
⒉ ?借指簡單易識之字。
引證解釋
⒈ ?之字與無字。
引唐 白居易 《與元九書》:“僕始生六七月時(shí),乳母抱弄於書屏下,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,僕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?!?br />金 元好問 《贈利州侯神童》詩:“極知之無不足訝,更恐洛誦難為功?!?/span>
⒉ ?借指簡單易識之字。
引明 劉元卿 《賢奕編·應(yīng)諧·乍解張皇》:“汝 有田舍翁,家貲殽盛,而累世不識之無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醫(yī)術(shù)》:“張?jiān)弧覂H識之無耳,烏能是?’道士笑曰:‘迂哉!名醫(yī)何必多識字乎?但行之耳。’”
國語辭典
之無[ zhī wú ]
⒈ ?之字與無字,指極淺易的字。參見「不識之無」條。
引《聊齋志異·卷八·醫(yī)術(shù)》:「張?jiān)唬骸何覂H識之無耳,烏能是?』道士笑曰:『迂哉!名醫(yī)何必多識字乎?但行之耳。』」
之無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之 | zhī | 丶 | 3畫 | 基本字義 之 zhī(ㄓ) ⒈ ?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之心。 ⒉ ?助詞,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:緩兵之計(jì)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 ⒊ ?用在主謂結(jié)構(gòu)之間,使成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。 ⒋ ?代詞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閑視之。 ⒌ ?代詞,這,那:“之二蟲,又何知”。 ⒍ ?虛用,無所指:久而久之。 ⒎ ?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go、leave、of、somebody、something、this 造字法 原為會意:上像向前的腳,下 |
無 | wú | 一 | 4畫 | 基本字義 無(無) wú(ㄨˊ) ⒈ ?沒有,與“有”相對;不:無辜。無償。無從(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)。無度。無端(無緣無故)。無方(不得法,與“有方”相對)。無非(只,不過)。無動于衷。無所適從。 異體字 無 ? 漢英互譯 naught、nonexistence、nothing、nothing、without、zero 相關(guān)字詞 有 造字法 會意 English negative, no, not; KangXi radical 7 |
之無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之無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