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策
- 拼音zhì cè
- 注音ㄓˋ ㄘㄜˋ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制策[ zhì cè ]
⒈ ?皇帝有事書之于策(竹簡)以問臣下,稱為“制策”。漢武帝元光元年詔賢良,各“受策察問,咸以書對”,董仲舒、公孫弘等都先后對策。見《漢書·武帝紀》。后為科舉考試所采用,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引證解釋
⒈ ?皇帝有事書之于策(竹簡)以問臣下,稱為“制策”。 漢武帝 元光 元年詔賢良,各“受策察問,咸以書對”, 董仲舒、公孫弘 等都先后對策。見《漢書·武帝紀》。后為科舉考試所采用,成為國家取士的科目之一。
引唐 劉肅 《大唐新語·舉賢》:“張柬之 進士擢第為 清源 丞,年且七十餘, 永昌 初,勉復(fù)應(yīng)制策?!?br />宋 蘇軾 《策別七》:“國家取人,有制策,有進士,有明經(jīng),有詞科,有任子,有府史雜流?!?br />《宋史·蘇軾傳》:“軾 始具草,文義粲然。復(fù)對制策,入三等。”
國語辭典
制策[ zhì cè ]
⒈ ?一種古代選拔人才的方法。漢代試士,由主考官發(fā)策以問,應(yīng)試者因其所問而陳己之所見,稱為「對策」。而由天子親自出題的稱為「制策」。
引《宋史·卷三三八·蘇軾傳》:「軾始具草,文義粲然。復(fù)對制策,入三等?!?/span>
制策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制 | zhì | 刂 | 8畫 | 基本字義 制(製) zhì(ㄓˋ) ⒈ ?規(guī)定:因地制宜。制定。制式。制憲。 ⒉ ?限定,約束,管束:制止。制裁。專制。制約。抵制。節(jié)制。制動。制海權(quán)。 ⒊ ?法規(guī),制度:民主集中制。公有制。 ⒋ ?依照規(guī)定的標(biāo)準(zhǔn)做的:制錢(中國明、清兩代稱本朝的銅錢)。制服。 ⒌ ?古代帝王的命令:制誥。 ⒍ ?古代父母死亡守喪;守制。 ⒎ ?造,作:制造。制做。制品。制圖。制革。制版。如法炮( páo )制。 異體字 剬 製 漢英互譯 make、manufacture、r |
策 | cè | 竹 | 12畫 | 基本字義 策 cè(ㄘㄜˋ) ⒈ ?古代的一種馬鞭子,頭上有尖刺。 ⒉ ?鞭打:策馬。鞭策。 ⒊ ?激勵,促進:策動。策勉。 ⒋ ?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:簡策。 ⒌ ?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、授爵或免官:策命。策免。策封。 ⒍ ?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:策論。策問。 ⒎ ?杖:策杖。 ⒏ ?中國數(shù)學(xué)上曾經(jīng)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,形狀與“籌”相似。 ⒐ ?計謀,主意,辦法:上策。獻策。決策。政策。策劃。束手無策。 ⒑ ?書法用字名稱,指仰橫。 ⒒ ?姓 |
制策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制策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