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元
- 拼音tóng yuán
- 注音ㄊㄨㄥˊ ㄩㄢˊ
- 繁體銅元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銅元[ tóng yuán ]
⒈ ?從清代末年到抗日戰(zhàn)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,圓形。因與傳統(tǒng)的圓形方孔錢不同,中間無孔,故俗亦稱“銅板”。光緒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在廣東開始鑄造。正面有“光緒元寶”四字,背面有蟠龍紋。每枚重庫平二錢,當制錢十文,每百枚換銀元一元。除當十銅元外,還有一文、二文、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。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,俗稱“單銅板”;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,俗稱“雙銅板”。宣統(tǒng)年間(公元1909年-1911年),銅元正面改鑄“大清銅幣”四字。在北洋軍閥時期,銅元的種類很多,河南有當五十的銅元,四川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。后因各省濫發(fā)結果,銅元貶值,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,其兌換行市在上海稱衣牌。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;翌年發(fā)行新的銅輔幣,有一分、半分兩種,舊銅元多被銷熔。
引證解釋
⒈ ?從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戰(zhàn)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,圓形。因與傳統(tǒng)的圓形方孔錢不同,中間無孔,故俗亦稱“銅板”。 光緒 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在 廣東 開始鑄造。正面有“光緒元寶”四字,背面有蟠龍紋。每枚重庫平二錢,當制錢十文,每百枚換銀元一元。除當十銅元外,還有一文、二文、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。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,俗稱“單銅板”;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,俗稱“雙銅板”。 宣統(tǒng) 年間(公元1909年-1911年),銅元正面改鑄“大清銅幣”四字。在北洋軍閥時期,銅元的種類很多, 河南 有當五十的銅元, 四川 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。后因各省濫發(fā)結果,銅元貶值,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,其兌換行市在 上海 稱衣牌。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;翌年發(fā)行新的銅輔幣,有一分、半分兩種,舊銅元多被銷熔。
引魯迅 《吶喊·一件小事》:“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銅元,交給巡警。”
沈從文 《從文自傳·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》:“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,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?!?/span>
銅元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元 | yuán | 二 | 4畫 | 基本字義 元 yuán(ㄩㄢˊ) ⒈ ?頭、首、始、大:元兇。元首。元旦。元年。元勛。元帥。狀元(科舉考試第一名)。 ⒉ ?基本:單元。元件。元氣(精氣,根本)。元素。元音。 ⒊ ?同“圓”。 ⒋ ?未知數:一元二次方程。 ⒌ ?中國朝代名:元代。元曲。 ⒍ ?姓。 ⒎ ?古同“玄”,清代避康熙皇帝(玄燁)名諱,以“元”代“玄”。 異體字 圓 原 漢英互譯 buck、dollar、intervocalic、kyat、member、thaler、yuan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first; dollar; origin; head |
銅 | tóng | 钅 | 11畫 | 基本字義 銅(銅) tóng(ㄊㄨㄥˊ) ⒈ ?一種金屬元素,富延展性。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很強,它的合金是電氣、機械和國防工業(yè)的重要原料:紫銅(純銅。亦稱“紅銅”)。青銅。黃銅。銅礦。銅器。銅幣。銅臭( ch恥 )(指銅錢的臭味,用以譏諷唯利是圖的人,如“渾身銅銅”)。銅墻鐵壁(喻十分堅固,不可摧毀的事物。亦稱“鐵壁銅墻”)。 異體字 銅 漢英互譯 copper、cuprum 造字法 形聲:從钅、同聲 English copper, brass, bronze |
銅元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銅元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