髭蟾
- 拼音zī chán
- 注音ㄗ ㄔㄢˊ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髭蟾[ zī chán ]
⒈ ?亦稱“胡子蟾”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稱“鬍子蟾”。我國特產(chǎn)動物。兩棲綱,鋤足蟾科。體長可達10厘米。身體背、面均呈藍褐色,亦有灰色。眼色特殊,上半呈藍綠色,下半深褐色。雄蟾上頜邊緣有黑色角質(zhì)刺,雌蟾上頜邊緣有米色小點。頭部扁寬,前肢長于后肢,趾間有蹼。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叢、樹洞、石縫等處,捕食昆蟲、蛞蝓、蝸牛等。主要產(chǎn)于 四川 峨眉山。
髭蟾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髭 | zī | 髟 | 16畫 | 基本字義 髭 zī(ㄗ) ⒈ ?嘴上邊的胡子:髭須。 異體字 頾 頿 漢英互譯 moustache、mustache、mustachio 造字法 形聲:從髟、此聲 English mustache |
蟾 | chán | 蟲 | 19畫 | 基本字義 蟾 chán(ㄔㄢˊ) ⒈ ?〔蟾蜍〕兩棲動物,皮上有許多疙瘩,內(nèi)有毒腺,形狀像蛙。吃昆蟲、蝸牛等,對農(nóng)業(yè)有益。俗稱“癩蛤蟆”、“疥蛤蟆”;古代稱“蟾諸”。簡稱“蟾”,如“蟾酥”(色白,可入藥)。“蟾宮”(月亮)?!绑腹稹??!绑篙啞保▓A月)。“蟾輝”、“蟾光”、“蟾魄”(均指月光)?!绑笇m折桂”(舊喻科舉考試登科)。 造字法 形聲:從蟲、詹聲 English toad |
髭蟾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髭蟾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