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識
- 拼音yīn shí
- 注音一ㄣ ㄕˊ
- 繁體陰識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陰識[ yīn shí ]
⒈ ?古代鐘鼎器皿上的款識,有陰文、陽文之別,陰文的款識稱“陰識”。
⒉ ?暗暗記住。
引證解釋
⒈ ?古代鐘鼎器皿上的款識,有陰文、陽文之別,陰文的款識稱“陰識”。 宋 趙希鵠 《洞天清祿集·古鐘鼎彝器辨》:“三代 用陰識,謂之偃囊字,其字凹入也。參見“陰文”。
引漢 以來或用陽識,其字凸,間有凹者,或用刀刻如鐫碑者,蓋陰識難鑄,陽識易為,陽識決非古物也?!?/span>
⒉ ?暗暗記住。
引晉 干寶 《搜神記》卷十九:“非(謝非 )驚擾不得眠,遂起,呼 銅 問之:‘先來者誰?’答言:‘是水邊穴中白鼉?!晔呛蔚任铮俊鹧裕骸菑R北巖嵌中龜也?!?非 皆陰識之?!?/span>
⒊ ?暗中看出。
引清 龍啟瑞 《陳平周勃論》:“高帝 之與 呂氏 論相也。首 王陵,次 平 勃,豈不陰識 陵 之守正,而欲二子有以佐之歟?”
陳三立 《遣興》詩:“江長海斷風(fēng)雷寂,陰識雄人草澤存?!?/span>
國語辭典
陰識[ yīn zhì ]
⒈ ?古代器皿上凹入的文字或飾紋,稱為「陰識」。
陰識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陰 | yīn | 阝 | 6畫 | 基本字義 陰(陰) yīn(一ㄣ) ⒈ ?中國古代哲學(xué)認(rèn)為宇宙中通貫所有物質(zhì)的兩大對立面諸一,與“陽”相對:陰陽。一陰一陽謂之道。陰差陽錯。陰盛陽衰。陰虛生熱。圖形:?(U+268B)。 ⒉ ?指“月亮”:太陰(月亮)。陰歷。 ⒊ ?帶負(fù)電的:陰電。陰極。陰離子。 ⒋ ?云層較厚,遮住陽光:陰沉。陰雨。陰郁(亦指憂郁,不開朗)。陰霾。 ⒌ ?不見陽光,亦指不見陽光的地方:陰面。陰干( gān )。陰涼,陰影。山陰(山的北面,水的南面)。碑 |
識 | shí zhì | 讠 | 7畫 | 基本字義 識(識) shí(ㄕˊ) ⒈ ?知道,認(rèn)得,能辨別:識辨。識破。識相( xiàng )。識途老馬。 ⒉ ?所知道的道理:知識。常識。 ⒊ ?辨別是非的能力:見識。遠(yuǎn)見卓識。 其他字義 識(識) zhì(ㄓˋ) ⒈ ?記住:博聞強識。 ⒉ ?標(biāo)志,記號。 異體字 識 造字法 形聲:從讠、聲 |
陰識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陰識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