伏锧
- 拼音fú zhì
- 注音ㄈㄨˊ ㄓˋ
- 繁體伏鑕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伏锧[ fú zhì ]
⒈ ?亦作“伏質(zhì)”。
⒉ ?古代有腰斬的死刑,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,故稱“伏锧”。質(zhì),通“锧”,砧。亦泛指被處死。
引證解釋
⒈ ?亦作“伏質(zhì)”。古代有腰斬的死刑,施刑時罪犯裸身俯伏砧上,故稱“伏鑕”。質(zhì),通“鑕”,砧。亦泛指被處死。
引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》:“蒼 坐法當(dāng)斬,解衣伏質(zhì)?!?br />漢 班彪 《王命論》:“勇如 信、布,強(qiáng)如 梁、籍,成如 王莽,然卒潤鑊伏鑕,烹醢分裂。”
唐 陳子昂 《謝衣表》:“以其伏鑕之魂,更辱賜衣之寵。”
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科場·孫蕡陳遇》:“蓋仕宦二十年,一禁繫,一從戎,四為下僚,僅一入史局,而不免伏鑕。”
伏锧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锧 | zhì | 钅 | 13畫 | 基本字義 锧(鑕) zhì(ㄓˋ) ⒈ ?古代腰斬用的墊座:砧锧。 異體字 鑕 造字法 形聲:從钅、質(zhì)聲 English tungsten, wolfram |
伏 | fú | 亻 | 6畫 | 基本字義 伏 fú(ㄈㄨˊ) ⒈ ?趴,臉向下,體前屈:伏臥。伏案讀書。 ⒉ ?低下去:此起彼伏。 ⒊ ?屈服,承認(rèn)錯誤或受到懲罰:伏法。伏輸。伏辯(伏罪的供狀,亦作“伏辨”)。 ⒋ ?使屈服:降伏。降龍伏虎。 ⒌ ?隱藏:伏兵。埋伏。 ⒍ ?農(nóng)歷劃分夏季最炎熱的三個階段:伏日。伏旱。伏暑。伏天。 ⒎ ?姓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bend over、hot seasons、subide、pronate 相關(guān)字詞 起 造字法 會意:從亻、從犬 English crouch, crawl, lie hidden, conceal |
伏锧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伏锧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