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黑
- 拼音bái hēi
- 注音ㄅㄞˊ ㄏㄟ
- 詞性暫無(wú)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(wú)組合信息
詞語(yǔ)解釋
白黑[ bái hēi ]
⒈ ?白色與黑色。
⒉ ?指稻和黍。
⒊ ?比喻是非、善惡、賢愚、清濁等相反的人或事物。
⒋ ?分清;辨別。
⒌ ?佛教語(yǔ)。指俗人與僧徒。因俗人衣白,僧徒衣黑,故稱。
⒍ ?指圍棋中的白子與黑子。
引證解釋
⒈ ?白色與黑色。
引《管子·明法解》:“故以戰(zhàn)功之事定勇怯,以官職之治定愚智,故勇怯愚智之見也,如白黑之分?!?br />《禮記·明堂位》“夏后氏 駱馬黑鬣” 唐 孔穎達(dá) 疏:“駱,白黑相間也?!?br />明 李詡 《戒庵老人漫筆·江陰白鸜鵒》:“烏不日黔鵠不浴,白黑之樸由天然?!?/span>
⒉ ?指稻和黍。
⒊ ?比喻是非、善惡、賢愚、清濁等相反的人或事物。
引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賢不肖自分,白黑乃形。”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羣縣賦斂,遞相賕賂,白黑紛然?!?br />顏師古 注:“白黑,謂清濁也?!?br />《后漢書·馮衍傳上》:“省羣議之是非,詳眾士之白黑。”
李賢 注:“白黑,猶賢愚也?!?br />唐 杜甫 《兩當(dāng)縣吳中侍御江上宅》詩(shī):“不忍殺無(wú)辜,所以分白黑?!?br />清 顧炎武 《菰中隨筆》:“崇禎 十七年,而《熹宗實(shí)録》未成,亦由門戶方爭(zhēng),白黑難定?!?/span>
⒋ ?分清;辨別。
引宋 蘇舜欽 《感興》詩(shī)之三:“瞽説圣所擇,愚謀帝不罪,況乎言有文,白黑時(shí)利害。”
宋 蘇舜欽 《上孔待制書》:“其典吏部也,盡刮宿弊,專以白黑善惡為己任。”
⒌ ?佛教語(yǔ)。指俗人與僧徒。因俗人衣白,僧徒衣黑,故稱。
引晉 智林 《與周颙書》:“貧道捉麈尾以來(lái),四十餘年,東西講説,謬重一時(shí)。其餘義統(tǒng),頗見宗録,唯有此途,白黑無(wú)人得者?!?br />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義解一·支遁》:“﹝ 支遁 ﹞止 東安寺,講《道行般若》。白黑欽崇,朝野悅服?!?br />《八瓊室金石補(bǔ)正·唐本愿寺三門碑》:“講唱表正,白黑攸歸?!?/span>
⒍ ?指圍棋中的白子與黑子。
引唐 李頎 《彈棋歌》:“藍(lán)田 美玉清如砥,白黑相分十二子?!?br />唐 韓愈 《送靈師》詩(shī):“圍棋鬭白黑,生死隨機(jī)權(quán)。”
宋 劉敞 《留鄰幾君章弈棋便宿小齋》詩(shī):“錯(cuò)落盤上棋,白黑互跨所?!?/span>
國(guó)語(yǔ)辭典
白黑[ bái hēi ]
⒈ ?白色和黑色。
引《淮南子·修務(wù)》:「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、分白黑?!?/span>
⒉ ?比喻是非、清濁、善惡。
引《史記·卷一三〇·太史公自序》:「窾言不聽,奸乃不生,賢不肖自分,白黑乃形。」
白黑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黑 | hēi | 黑 | 12畫 | 基本字義 黑 hēi(ㄏㄟ) ⒈ ?像墨和煤那樣的顏色,與“白”相對(duì):黑白。 ⒉ ?暗,光線不足:黑暗。黑夜。 ⒊ ?隱蔽的,非法的:黑槍。黑市。黑社會(huì)。 ⒋ ?惡毒:黑心。 ⒌ ?姓。 異體字 黒 漢英互譯 black、dark 相關(guān)字詞 烏、紅、亮 造字法 會(huì)意 English black; dark; evil, sinister |
白 | bái | 白 | 5畫 | 基本字義 白 bái(ㄅㄞˊ) ⒈ ?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顏色:白色。白米。 ⒉ ?明亮:白晝。白日做夢(mèng)。 ⒊ ?清楚:明白。不白之冤。 ⒋ ?純潔:一生清白。白璧無(wú)瑕。 ⒌ ?空的,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:空白。白卷。 ⒍ ?沒有成就的,沒有效果的:白忙。白說(shuō)。 ⒎ ?沒有付出代價(jià)的:白吃白喝。 ⒏ ?陳述:自白。道白(亦稱“說(shuō)白”、“白口”)。 ⒐ ?與文言相對(duì):白話文。 ⒑ ?告語(yǔ):告白(對(duì)公眾的通知)。 ⒒ ?喪事:紅白喜事(婚事和喪事)。 |
白黑的近義詞
- 暫無(wú)近義詞信息
白黑的反義詞
- 暫無(wú)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