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來面目
- 拼音běn lái miàn mù
- 注音ㄅㄣˇ ㄌㄞˊ ㄇ一ㄢˋ ㄇㄨˋ
- 繁體本來面目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本來面目[ běn lái miàn mù ]
⒈ ?固有的樣子。
例本來面目還誰識(shí),且向樽前學(xué)楚狂。——明·王守仁《王成文公全書》
英original(real,unmasked) appearance(character);
引證解釋
⒈ ?佛教語。指人本有的心性。
引《壇經(jīng)·行由品》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么時(shí),那箇是 明 上座本來面目。”
亦省作“本面”。 清 李颙 《學(xué)髓》:“水澂則珠自現(xiàn),心澂則性自朗,故必以靜坐為基……虛明寂定為本面?!?/span>
⒉ ?原來的樣子。
引宋 蘇軾 《老人行》:“一任秋霜換鬢毛,本來面目常如故?!?br />明 李贄 《與周友山書》:“即日加冠畜髮,復(fù)完本來面目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五八回:“他這本來面目極好,倒別弄緊襯了?!?br />魯迅 《且介亭雜文·門外文談七》:“這一潤色,留傳固然留傳了,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。”
國語辭典
本來面目[ běn lái miàn mù ]
⒈ ?佛教用語。指人固有的心性、本分。
引《五燈會(huì)元·卷二·蒙山道明禪師》:「不思善,不思惡,正恁么時(shí),阿那個(gè)是明上座本來面目?!?/span>
反面目全非
⒉ ?事物原本的樣子。
引《鏡花緣·第四六回》:「任他變幻,何能脫卻本來面目!」
本來面目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目 | mù | 目 | 5畫 | 基本字義 目 mù(ㄇㄨˋ) ⒈ ?眼睛:目光。醒目。歷歷在目。目指氣使(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別人,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。亦作“頤指氣使”)。 ⒉ ?看,視:目語。目論(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)。 ⒊ ?想要達(dá)到的地點(diǎn)、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(jié)果:目的( dì )(亦指箭靶的中心)。 ⒋ ?大項(xiàng)中再分的小項(xiàng):條目。綱舉目張。 ⒌ ?名稱:數(shù)目。巧立名目。 ⒍ ?標(biāo)題:目錄。 ⒎ ?生物學(xué)分類系統(tǒng)上所用的等級(jí)之一,在“綱”以下,“科 |
面 | miàn | 面 | 9畫 | 基本字義 面(麵) miàn(ㄇ一ㄢˋ) ⒈ ?頭的前部,臉:臉面。顏面。面目。面面相覷。 ⒉ ?用臉對(duì)著,向著:面對(duì)。面壁(a.面對(duì)著墻;b.佛教指面對(duì)墻壁靜坐修行)。 ⒊ ?事物的外表:地面。面友(表面的、非真心相交的朋友)。面額(票面的數(shù)額)。 ⒋ ?方位,部分:前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 ⒌ ?量詞,多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鼓。 ⒍ ?會(huì)見,直接接頭的:當(dāng)面。面議。面晤。耳提面命(“耳提”,提著耳朵叮囑;“面命”, |
來 | lái | 木 | 7畫 | 基本字義 來(來) lái(ㄌㄞˊ) ⒈ ?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,與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對(duì):來回。來往。過來。歸來。來鴻去燕(喻來回遷徙,不能在一地常??;亦喻書信來往)。 ⒉ ?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:從來。向來。 ⒊ ?現(xiàn)在以后,未到的時(shí)間:來年。將來。來日方長。 ⒋ ?用在數(shù)詞或數(shù)量詞后面,表示約略估計(jì):二百來頭豬。 ⒌ ?做某個(gè)動(dòng)作:胡來。 ⒍ ?用在動(dòng)詞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來動(dòng)腦筋。 ⒎ ?用在動(dòng)詞后,表示做過(一般均可用“來著”) |
本 | běn | 木 | 5畫 | 基本字義 本 běn(ㄅㄣˇ) ⒈ ?草木的根:本草(泛指中藥)。無本之木。 ⒉ ?事物的根源,與“末”相對(duì):本末(頭尾;始終)。根本(根源;徹底;本質(zhì)上)。 ⒊ ?草的莖,樹的干:草本植物。 ⒋ ?中心的,主要的:本部。本體。 ⒌ ?原來:本來。本領(lǐng)。 ⒍ ?自己這方面的:本國。本身。本位。本分( fèn )。 異體字 ? 夲 楍 漢英互譯 root、this、current、capital、principal 相關(guān)字詞 原、末、標(biāo)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root, origin, source; basis |
本來面目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