撥鐙法
- 拼音bō dèng fǎ
- 注音ㄅㄛ ㄉㄥˋ ㄈㄚˇ
- 繁體撥鐙法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撥鐙法[ bō dèng fǎ ]
⒈ ?書法用語。指作字運筆的方法。各家解說不同,大致可分三說:(1)唐林韞《撥鐙序》:“鐙,馬鐙也,蓋以筆管著中指、無名指尖令圓活易轉(zhuǎn)動,筆皆直則虎口間圓如馬鐙也。足踏馬鐙淺則易轉(zhuǎn)運,手執(zhí)筆管亦欲其淺則易轉(zhuǎn)動矣?!?2)《說郛》卷二九引宋陳賓《桃源手聽·書法》》“錢鄧州若水嘗言,古之善書,鮮有得筆法者,唐陸希聲得之,凡五字,擫、押、鉤、格、枑,用筆雙鉤,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,謂之撥鐙法?!?3)明楊慎《撥鐙法》:“鐙,古燈字,撥鐙、畫沙、懸針、垂露,皆諭言。撥鐙如挑燈,不急不徐也?!?/p>
引證解釋
⒈ ?書法用語。指作字運筆的方法。
引各家解說不同,大致可分三說:(1) 唐 林韞 《撥鐙序》:“鐙,馬鐙也,蓋以筆管著中指、無名指尖令圓活易轉(zhuǎn)動,筆皆直則虎口間圓如馬鐙也。足踏馬鐙淺則易轉(zhuǎn)運,手執(zhí)筆管亦欲其淺則易轉(zhuǎn)動矣。”
(2)《說郛》卷二九引 宋 陳賓 《桃源手聽·書法》“錢鄧州 若水 嘗言,古之善書,鮮有得筆法者, 唐 陸希聲 得之,凡五字,擫、押、鉤、格、枑,用筆雙鉤,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,謂之撥鐙法?!?3) 明 楊慎 《撥鐙法》:“鐙,古燈字,撥鐙、畫沙、懸針、垂露,皆諭言。撥鐙如挑燈,不急不徐也?!?/span>
國語辭典
撥鐙法[ bō dèng fǎ ]
⒈ ?書法上運筆寫字的方法。因以手執(zhí)筆皆直,虎口間空圓如馬鐙,易于撥動,故稱為「撥鐙法」。
引唐·林蘊〈撥鐙序〉:「吾昔受教于韓吏部,其法曰『撥鐙』,今將授子,子勿妄傳。拖、撚、拽是也、訣盡于此,子其旨而味乎!」
撥鐙法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法 | fǎ | 氵 | 8畫 | 基本字義 法 fǎ(ㄈㄚˇ) ⒈ ?體現(xiàn)統(tǒng)治階段的意志,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(guī)則:法辦。法典。法官。法規(guī)。法律。法令。法定。法場。法理。法紀(jì)。法盲。法人(“自然人”的對稱。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,享有民事權(quán)利和承擔(dān)法律義務(wù)的社會組織)。法制。法治。犯法。守法。合法。憲法(國家的根本大法)。政法。奉公守法。逍遙法外。 ⒉ ?處理事物的手段:辦法。設(shè)法。手法。寫法。 ⒊ ?仿效:效法。 |
鐙 | dèng | 钅 | 17畫 | 基本字義 鐙(鐙) dèng(ㄉㄥˋ) ⒈ ?掛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:馬鐙。鐙骨(聽骨之一,形狀像馬鐙)。 異體字 鐙 造字法 形聲:從钅、登聲 English lamp; a kind of cooking vessel |
撥 | bō | 扌 | 8畫 | 基本字義 撥(撥) bō(ㄅㄛ) ⒈ ?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:撥動。把鐘撥準(zhǔn)了。撥冗(推開繁忙的事物,抽出時間)。撥云見日。 ⒉ ?分給:撥發(fā)。撥款。撥付。 ⒊ ?治理:撥亂反正。 ⒋ ?掉轉(zhuǎn):撥轉(zhuǎn)馬頭。 ⒌ ?量詞,用于成批的,分組的:分成兩撥兒。 異體字 撥 漢英互譯 dial、move with hand 造字法 形聲:從扌、發(fā)聲 English move; dispel; distribute |
撥鐙法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撥鐙法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