頓顙
- 拼音dùn sǎng
- 注音ㄉㄨㄣˋ ㄙㄤˇ
- 繁體頓顙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頓顙[ dùn sǎng ]
⒈ ?屈膝下拜,以額角觸地。多表示請罪或投降。
引證解釋
⒈ ?屈膝下拜,以額角觸地。多表示請罪或投降。
引《國語·吳語》:“句踐 用帥二三之老,親委重罪,頓顙於邊?!?br />《三國志·吳志·諸葛恪傳》:“及於難至,然后頓顙,雖有智者,又不能圖?!?br />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司道·監(jiān)司創(chuàng)勢家》:“長公為郡伯者,日扶服頓顙於邑令, 禾郡 為諺曰:‘有眼不曾見,太守跪知縣。’”
國語辭典
頓顙[ dùn sǎng ]
⒈ ?屈膝下拜,以額觸地。多行于請罪、投降之時。
引《國語·吳語》:「句踐用帥二三之老,親委重罪,頓顙于邊。」
《后漢書·卷一一·劉玄傳》:「漢起,驅(qū)輕黠烏合之眾,不當天下萬分之一,而旌旃之所?及,書文之所通被,莫不折戈頓顙,爭受職命。」
⒉ ?點點頭。是登臺時向觀眾打招呼的表示。
引唐·白行簡《李娃傳》:「于是奮髯揚眉,扼腕頓顙而登,乃歌白馬之詞;恃其夙勝,顧眄左右,旁若無人?!?/span>
頓顙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顙 | sǎng | 頁 | 16畫 | 基本字義 顙(顙) sǎng(ㄙㄤˇ) ⒈ ?額,腦門兒:稽顙(古代一種跪拜禮,屈膝下拜,以額觸地。居喪、請罪、投降時行之)。 異體字 顙 ? English the forehead; to kowtow |
頓 | dùn | 頁 | 10畫 | 基本字義 頓(頓) dùn(ㄉㄨㄣˋ) ⒈ ?很短時間的停止:停頓。頓宕。抑揚頓挫。 ⒉ ?忽然,立刻,一下子:頓然。頓即。頓悟。茅塞頓開。 ⒊ ?叩,跺:頓首再拜。 ⒋ ?處理,設置:安頓。整頓。 ⒌ ?疲乏:困頓。勞頓。 ⒍ ?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動:橫的兩頭都要頓一頓。 ⒎ ?次:三頓飯。 ⒏ ?古同“鈍”,不鋒利。 ⒐ ?姓。 異體字 頓 漢英互譯 pause、suddenly、arrange 造字法 形聲 English pause, stop; bow, kowtow; arrange |
頓顙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頓顙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