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去
- 拼音lái qù
- 注音ㄌㄞˊ ㄑㄨˋ
- 繁體來去
- 詞性動詞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來去[ lái qù ]
⒈ ?來和去。指往來不斷的樣子。
例來去自由。
英come and go;
⒉ ?差錯;錯誤。
例不差分毫來去。
英error; fault;
引證解釋
⒈ ?來和去;往返。
引晉 鳩摩羅什 《十喻詩》:“若能映斯照,萬象無來去?!?br />宋 朱淑真 《舟行即事》詩之三:“畫舸寒江江上亭,行舟來去泛縱橫?!?br />周瘦鵑 《花木叢中·花雨繽紛春去了》:“可是春很無賴,來去飄忽,活象是偷兒的行徑?!?/span>
⒉ ?偏指去,回去。
引唐 岑參 《送嚴黃門拜御史大夫再鎮(zhèn)蜀川兼覲省》詩:“蒼生望已久,來去不應(yīng)遲?!?/span>
⒊ ?謂交往。按,《古今小說》第三十五卷《簡帖僧巧騙皇甫妻》“小”作“少”。
引《清平山堂話本·簡貼和尚》:“自從小年夫妻,都無一個親戚來去?!?/span>
⒋ ?來由,道理;來龍去脈。
引元 無名氏 《度柳翠》第二折:“這小鬼頭倒説的有個來去。”
⒌ ?猶上下,左右,表示概數(shù)。
引《水滸傳》第八七回:“兩個馬頭,卻好相迎著。隔不的丈尺來去, 孫立 卻跳將起來,大喝一聲?!?br />《醒世恒言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》:“[ 韓夫人 ]仔細看時,正比廟中所塑 二郎神 模樣,不差分毫來去?!?/span>
國語辭典
來去[ lái qù ]
⒈ ?往返。
引晉·鳩羅摩什〈十喻〉詩:「若能映斯照,萬象無來去?!?br />唐·孟浩然〈夜歸鹿門山歌〉:「巖扉松徑長寂寥,惟有幽人夜來去?!?/span>
近往復(fù)
⒉ ?去。
引唐·岑參〈送嚴黃門拜御史大夫再鎮(zhèn)蜀川兼覲省〉詩:「蒼生望已久,來去不應(yīng)遲。」
⒊ ?上下、左右。指距離與差別甚小。
引《水滸傳·第一一〇回》:「正應(yīng)方臘二字,占據(jù)江南八郡,又比遼國差多少來去?」
《醒世恒言·卷一三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》:「仔細看時,正比廟中所塑二郎神模樣,不差分毫來去。」
⒋ ?交際往來。
引《清平山堂話本·簡貼和尚》:「自從小年夫妻,都無一個親戚來去,只有夫妻二人。」
⒌ ?來由、道理。
引元·李壽卿《度柳翠·第二折》:「這小鬼頭倒說的有個來去?!?/span>
來去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去 | qù | 厶 | 5畫 | 基本字義 去 qù(ㄑㄨˋ) ⒈ ?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;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,與“來”相對:去處。去路。去國。 ⒉ ?距離,差別:相去不遠。 ⒊ ?已過的,特指剛過去的一年:去年。去冬今春。 ⒋ ?除掉,減掉:去掉。去皮。去勢(a.閹割;b.動作或事情終了時的氣勢)。 ⒌ ?扮演戲曲中的角色:他去男主角。 ⒍ ?用在動詞后,表示趨向:上去。進去。 ⒎ ?用在動詞后,表示持續(xù):信步走去。 ⒏ ?漢語四聲之一:去聲(a.古漢語四聲的第 |
來 | lái | 木 | 7畫 | 基本字義 來(來) lái(ㄌㄞˊ) ⒈ ?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,與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對:來回。來往。過來。歸來。來鴻去燕(喻來回遷徙,不能在一地常?。灰嘤鲿艁硗?。 ⒉ ?從過去到現(xiàn)在:從來。向來。 ⒊ ?現(xiàn)在以后,未到的時間:來年。將來。來日方長。 ⒋ ?用在數(shù)詞或數(shù)量詞后面,表示約略估計:二百來頭豬。 ⒌ ?做某個動作:胡來。 ⒍ ?用在動詞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來動腦筋。 ⒎ ?用在動詞后,表示做過(一般均可用“來著”) |
來去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