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科
- 拼音liù kē
- 注音ㄌ一ㄡˋ ㄎㄜ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六科[ liù kē ]
⒈ ?唐宋時科舉取士的六種科目。唐六科為:明經(jīng)、進(jìn)士、秀才、明法、明書、明算。唐劉肅《大唐新語·厘革》:“隋煬帝改置明(經(jīng))、進(jìn)(士)二科。國家因隋制,增置秀才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,并前為六科。”宋景德天圣時,其六科為:一、賢良方正,能直言極諫;二、博達(dá)墳典,明于教化;三、才識兼茂,明于體用;四、詳明政理,可使從政;五、識洞韜略,運籌決勝;六、軍謀宏遠(yuǎn),材任邊寄。紹興年間,又以文章典雅、節(jié)操方正、法理該通、節(jié)用愛民、剛方豈弟、智勇絕倫為六科。參閱宋王應(yīng)麟《小學(xué)紺珠·制度·六科》。
⒉ ?明清官制設(shè)有六科給事中,簡稱六科,掌侍從、規(guī)諫、補(bǔ)闕、拾遺,分察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之事,糾其弊誤。
⒊ ?謂谷、大麥、小麥、大豆、小豆、芝麻六種農(nóng)作物。
引證解釋
⒈ ?唐 宋 時科舉取士的六種科目。 唐 六科為:明經(jīng)、進(jìn)士、秀才、明法、明書、明算。 宋 景德 天圣 時,其六科為:一、賢良方正,能直言極諫;二、博達(dá)墳典,明于教化;三、才識兼茂,明于體用;四、詳明政理,可使從政;五、識洞韜略,運籌決勝;六、軍謀宏遠(yuǎn),材任邊寄。 紹興 年間,又以文章典雅、節(jié)操方正、法理該通、節(jié)用愛民、剛方豈弟、智勇絕倫為六科。參閱 宋 王應(yīng)麟 《小學(xué)紺珠·制度·六科》。
引唐 劉肅 《大唐新語·釐革》:“隋煬帝 改置明(經(jīng))、進(jìn)(士)二科。國家因 隋 制,增置秀才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,并前為六科?!?/span>
⒉ ?明 清 官制設(shè)有六科給事中,簡稱六科,掌侍從、規(guī)諫、補(bǔ)闕、拾遺,分察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之事,糾其弊誤。
⒊ ?謂谷、大麥、小麥、大豆、小豆、芝麻六種農(nóng)作物。
引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三:“不想遇著荒歉之年,六科未收?!?/span>
國語辭典
六科[ liù kē ]
⒈ ?唐宋時科舉取士的六種科目:(1)? 唐代舉士分秀才、明經(jīng)、進(jìn)士、明法、明書、明算為六科。見《唐六典·卷四·尚書禮部》。(2)? 宋景德、天圣年間以賢良方正、能直言極諫;博達(dá)墳典、明于教化;才識兼茂、明于體用;詳明政理,可使從政;洞識韜略, 運籌決勝;軍謀宏遠(yuǎn),材任邊寄為六科。見宋·王應(yīng)麟《小學(xué)紺珠·卷九·制度類》。(3)? 宋紹興時以文章典麗、節(jié)操方正、法理該通、節(jié)用愛民、剛方豈弟、智勇絕倫為六科。見宋·王應(yīng)麟《小學(xué)紺珠·卷九·制度類》。
⒉ ?明、清官制設(shè)有六科給事中,分察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部行政事務(wù),糾其弊誤。
⒊ ?米、大麥、小麥、大豆、小豆、芝麻六種植物。
引《初刻拍案驚奇·卷三三》:「不想遇著荒歉之歲,六科未收?!?/span>
六科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六 | liù lù | 八 | 4畫 | 基本字義 六 liù(ㄌ一ㄡˋ) ⒈ ?數(shù)名,五加一(在鈔票或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陸”代):六書(古時分析漢字形、音、義而歸納出來的六種造字法)。六甲。六藝(a.古時指“禮”、“樂”、“射”、“御”、“書”、“數(shù)”六種技藝;b.六經(jīng))。六欲(佛教名詞,指“色欲”、“形貌欲”、“威儀姿態(tài)欲”、“言語音聲欲”、“細(xì)滑欲”、“人想欲”;泛指人的各種欲望)。六合(“東”、“南”、“西”、“北”、“上”、“下”,用以指天地和宇宙 |
科 | kē | 禾 | 9畫 | 基本字義 科 kē(ㄎㄜ) ⒈ ?動植物的分類單位:獅子屬于貓科。槐樹是豆科。 ⒉ ?機(jī)關(guān)內(nèi)部組織的劃分:科室。財務(wù)科。 ⒊ ?學(xué)術(shù)或?qū)I(yè)的類別:科目。學(xué)科。文科。外科。 ⒋ ?古代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:科舉。科甲。科第。登科。 ⒌ ?判定(刑罰):科處( chù )。科罰。 ⒍ ?古典戲劇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動作時的用語:笑科。科白。 ⒎ ?古同“棵”。 異體字 棵 漢英互譯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、faculty、section 造字法 會意:從斗、從禾 |
六科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六科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