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庭之哭
- 拼音qín tíng zhī kū
- 注音ㄑ一ㄣˊ ㄊ一ㄥˊ ㄓ ㄎㄨ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秦庭之哭[ qín tíng zhī kū ]
⒈ ?春秋時(shí),吳國進(jìn)攻楚國,楚臣申包胥奉命到秦國求援,在秦庭倚墻而哭,歷七日夜哭聲不絕,秦王遂出兵援楚。見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。后用為乞求別人援救之典。
引證解釋
⒈ ?春秋 時(shí), 吳國 進(jìn)攻 楚國,楚 臣 申包胥 奉命到 秦國 求援,在 秦 庭倚墻而哭,歷七日夜哭聲不絕, 秦王 遂出兵援 楚。見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。后用為乞求別人援救之典。
引北周 庾信 《哀江南賦》:“鬼同 曹 社之謀,人有 秦 庭之哭?!?br />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禽俠》:“三年而巢不移,則報(bào)仇之計(jì)已決;三日不返,其去作 秦 庭之哭可知矣。”
姚雪垠 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三二章:“盧象升 沉默一陣,嘆口氣說:‘ 伯祥,你的主意雖是上策,但我實(shí)不能用,我只能用下策,派人向 綿竹 作 秦 庭之哭。’”
國語辭典
秦庭之哭[ qín tíng zhī kū ]
⒈ ?春秋時(shí),吳國入侵楚國,楚臣申包胥向秦國乞援,在秦國朝廷倚墻而哭,歷七日夜,終于感動秦君出兵救援。見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。后用以指向異國哀求救援,或哀求別人幫助。
引北周·庾信〈哀江南賦〉:「鬼同曹社之謀,人有秦庭之哭。」
秦庭之哭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之 | zhī | 丶 | 3畫 | 基本字義 之 zhī(ㄓ) ⒈ ?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之心。 ⒉ ?助詞,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:緩兵之計(jì)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 ⒊ ?用在主謂結(jié)構(gòu)之間,使成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。 ⒋ ?代詞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閑視之。 ⒌ ?代詞,這,那:“之二蟲,又何知”。 ⒍ ?虛用,無所指:久而久之。 ⒎ ?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 異體字 ? 漢英互譯 go、leave、of、somebody、something、this 造字法 原為會意:上像向前的腳,下 |
庭 | tíng | 廣 | 9畫 | 基本字義 庭 tíng(ㄊ一ㄥˊ) ⒈ ?堂階前的院子:庭院。庭園。庭除(“除”,臺階)。 ⒉ ?廳堂:庭宇。庭闈(父母所屬內(nèi)室,借指父母)。庭訓(xùn)(父親的教誨,亦指家教)。家庭。 ⒊ ?審判案件的處所或機(jī)構(gòu):法庭。 ⒋ ?古同“廷”,朝廷。 異體字 廷 閮 漢英互譯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造字法 形聲:從廣、廷聲 English courtyard; spacious hall or yard |
秦 | qín | 禾 | 10畫 | 基本字義 秦 qín(ㄑ一ㄣˊ) ⒈ ?中國周代諸侯國名,在今陜西省和甘肅省一帶:朝( zhāo )秦暮楚。秦晉之好。秦樓楚館(舊時(shí)指妓院)。 ⒉ ?中國朝代名:秦代。秦鏡高懸(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(yán)明。亦稱“明鏡高懸”)。 ⒊ ?中國陜西省的別稱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Ch'in 造字法 會意:從禾、從春 English feudal state of Qin; the Qin dynasty (from which the name 'China' comes) |
哭 | kū | 口 | 10畫 | 基本字義 哭 kū(ㄎㄨ) ⒈ ?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淚發(fā)聲:哭喊。哭泣??拊V??耷弧L淇?。長歌當(dāng)哭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cry、laugh on the wrong side of one's mouth、weep 相關(guān)字詞 泣、笑 造字法 會意:從犬、從口 English weep, cry, wail |
秦庭之哭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秦庭之哭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