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公
- 拼音sān gōng
- 注音ㄙㄢ ㄍㄨㄥ
- 詞性暫無(wú)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(wú)組合信息
詞語(yǔ)解釋
三公[ sān gōng ]
⒈ ?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星名。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
引證解釋
⒈ ?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 周 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。一說(shuō)以司馬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。見(jiàn)《漢書(shū)·百官公卿表序》。
引《書(shū)·周官》:“立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茲惟三公,論道經(jīng)邦,燮理陰陽(yáng)?!?/span>
⒉ ?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 西漢 以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馬)、御史大夫(大司空)為三公, 東漢 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,見(jiàn)《通典·職官一》。
⒊ ?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,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,但已非實(shí)職。
⒋ ?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。 明 清 沿 周 制,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,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。見(jiàn)《明史·職官志一》、《清史稿·職官志一》。
⒌ ?星名。
引《史記·天官書(shū)》:“中宮天極星,其一明者,太一常居也;旁三星三公,或曰子屬。”
張守節(jié) 正義:“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,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,并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之象。主變出陰陽(yáng),主佐機(jī)務(wù)。”
《晉書(shū)·天文志上》:“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,主宣德化,調(diào)七政,和陰陽(yáng)之官也?!?/span>
國(guó)語(yǔ)辭典
三公[ sān gōng ]
⒈ ?人臣中最高的三個(gè)官位:(1)?周代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。(2)?西漢以大司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為三公。(3)?東漢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。唐·杜佑也稱為「三司」。
引《書(shū)經(jīng)·周官》:「立太師、太傅、太保,茲惟三公,論道經(jīng)邦,燮理陰陽(yáng)?!?br />《漢書(shū)·卷九九·王莽傳上》:「漢危無(wú)嗣,而公定之;四輔之職,三公之任,而公干之?!?br />《通典·卷十九·職官三公》:「后漢又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為三公?!?/span>
⒉ ?星名。即太乙星旁的三星。
引《晉書(shū)·卷一一·天文志上》:「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,主宣德化,調(diào)七政,和陰陽(yáng)之官也。」
法語(yǔ)Trois Excellences
三公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(huà)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三 | sān | 一 | 3畫(huà) | 基本字義 三 sān(ㄙㄢ) ⒈ ?數(shù)名,二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(xiě)“叁”代):三維空間。三部曲。三國(guó)(中國(guó)朝代名)。 ⒉ ?表示多次或多數(shù):三思而行。三緘其口。 異體字 叁 參 弎 漢英互譯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|
公 | gōng | 八 | 4畫(huà) | 基本字義 公 gōng(ㄍㄨㄥ) ⒈ ?正直無(wú)私,為大家利益:公正。公心。大公無(wú)私。 ⒉ ?共同的,大家承認(rèn)的:公理。公式。公海。公制。 ⒊ ?國(guó)家,社會(huì),大眾:公共。公安(社會(huì)整體的治安)。公眾。公民。公論(公眾的評(píng)論)。 ⒋ ?讓大家知道:公開(kāi)。公報(bào)。公然。 ⒌ ?封建制度最高爵位:三公(中國(guó)周代指“太師”、“太傅”、“太?!?;西漢指“大司徒”、“大司馬”、“大司空”)。公子。公主。 ⒍ ?敬辭,尊稱男子:海公。包公。諸公 |
三公的近義詞
- 暫無(wú)近義詞信息
三公的反義詞
- 暫無(wú)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