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都
- 拼音shàng dū
- 注音ㄕㄤˋ ㄉㄨ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上都[ shàng dōu ]
⒈ ?古代對(duì)京都的通稱。
⒉ ?古對(duì)陪都(下都)而言,稱首都為上都。(1)北齊以晉陽為下都,故稱鄴(今河北臨漳西南)為上都?!短接[》卷一五五引《晉書》:“北齊高洋以鄴為上都,晉陽為下都?!?2)唐肅宗寶應(yīng)元年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陪都,因稱首都長安為上都?!缎绿茣さ乩碇疽弧罚骸吧隙?,初曰京城,天寶元年曰西京……肅宗元年曰上都?!?/p>
⒊ ?元初于灤河北岸建開平府,世祖中統(tǒng)五年(1264)加號(hào)上都,歲常巡幸,終元一代與大都并稱兩都。故址在今內(nèi)蒙古多倫西北上都河北岸。
⒋ ?指天宮。
引證解釋
⒈ ?古代對(duì)京都的通稱。
引《文選·班固<西都賦>》:“寔用西遷,作我上都?!?br />張銑 注:“上都,西京也?!?br />此指 西漢 京都 長安。明 何景明 《七述》之三:“乃有上都貴人,戚里公子,迎晨而出,及暮乃止。”
⒉ ?古對(duì)陪都(下都)而言,稱首都為上都。(1) 北齊 以 晉陽 為 下都,故稱 鄴 (今 河北 臨漳 西南)為 上都。
引《太平御覽》卷一五五引《晉書》:“北齊 高洋 以 鄴 為 上都,晉陽 為 下都?!?br />(2) 唐肅宗 寶應(yīng) 元年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陪都,因稱首都 長安 為 上都?!缎绿茣さ乩碇疽弧罚骸吧隙?,初曰 京城,天寶 元年曰 西京 …… 肅宗 元年曰 上都?!?/span>
⒊ ?元 初于 灤河 北岸建 開平府,世祖 中統(tǒng) 五年(1264)加號(hào) 上都,歲常巡幸,終 元 一代與 大都 并稱兩都。故址在今 內(nèi)蒙古 多倫 西北 上都河 北岸。
引《元典章·詔令·建國都詔》:“中統(tǒng) 五年八月日欽奉圣旨中書省奏:開平府 闕庭所在,加號(hào) 上都,外 燕京 修營宮室,分立省部,四方會(huì)同,乞亦正名事。準(zhǔn)奏?!?/span>
⒋ ?指天宮。
引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:“羨上都之赫戲兮,何迷故而不忘?”
李賢 注:“上都,謂天上也?!?/span>
國語辭典
上都[ shàng dū ]
⒈ ?首都。
引《文選·班固·西都賦》:「寔用西遷,作我上都?!?br />《文選·張衡·思玄賦》:「羨上都之赫戲兮,何迷故而不忘。」
⒉ ?地名:(1)? 今陜西省長安縣,唐代宗時(shí)稱為「上都」。(2)? 元世祖即位開平府,改號(hào)「上都」,在今察哈爾多倫縣東南。
英語Shangdu, also known as Xanadu, summer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(1279-1368)?
法語Xanadu (Titan)?
上都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上 | shàng shǎng | 一 | 3畫 | 基本字義 上 shàng(ㄕㄤˋ) ⒈ ?位置在高處的,與“下”相對(duì):樓上。上邊。 ⒉ ?次序或時(shí)間在前的:上古。上卷。 ⒊ ?等級(jí)和質(zhì)量高的:上等。上策。上乘(佛教用語,一般借指文學(xué)藝術(shù)的高妙境界或上品)。 ⒋ ?由低處到高處:上山。上車。上升。 ⒌ ?去,到:上街。 ⒍ ?向前進(jìn):沖上去。 ⒎ ?增加:上水。 ⒏ ?安裝,連綴:上刺刀。上鞋(亦作“绱鞋”)。 ⒐ ?涂:上藥。 ⒑ ?按規(guī)定時(shí)間進(jìn)行或參加某種活動(dòng):上課。上班。 ⒒ ?擰緊發(fā)條 |
都 | dū dōu | 阝 | 10畫 | 基本字義 都 dū(ㄉㄨ) ⒈ ?大都市:都市。都會(huì)。通都大邑。 ⒉ ?一國的最高行政機(jī)關(guān)所在的地方,京城:首都。國都。京都。建都。 ⒊ ?美好:“雍容閑雅,甚都”。都麗。都雅。 ⒋ ?總:都為一集。 ⒌ ?居:“都卿相之位”。 ⒍ ?古代稱頭目、首領(lǐng)。 ⒎ ?姓。 其他字義 都 dōu(ㄉㄡ) ⒈ ?全,完全:都要。功課學(xué)得都不錯(cuò)。 ⒉ ?表示語氣的加重:一動(dòng)都不動(dòng)。 異體字 漢英互譯 all、big city、capital 相關(guān)字詞 皆、全 造字法 形聲:從阝、者聲 |
上都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上都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