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公子
- 拼音sì gōng zǐ
- 注音ㄙˋ ㄍㄨㄥ ㄗˇ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四公子[ sì gōng zǐ ]
⒈ ?指戰(zhàn)國時(shí)齊孟嘗君、趙平原君、楚春申君、魏信陵君。
⒉ ?指唐周曾、王玢、姚憺、韋清。
⒊ ?指明末清初方以智、冒襄、陳貞慧、侯方域。
引證解釋
⒈ ?指 戰(zhàn)國 時(shí) 齊 孟嘗君、趙 平原君、楚 春申君、魏 信陵君。
引唐 李白 《送薛九被讒去魯》詩:“賢哉四公子,撫掌黃泉里。”
元 方回 《送趙無已之臨川》詩:“原 嘗 春 陵 四公子,珠履三千分鼎食?!?/span>
⒉ ?指 唐 周曾、王玢、姚憺、韋清。
引《新唐書·忠義傳下·周曾》:“周曾 者,本 李希烈 部將,與 王玢、姚憺、韋清 志相善,號(hào)四公子。”
⒊ ?指 明 末 清 初 方以智、冒襄、陳貞慧、侯方域。
引清 韓菼 《潛孝先生冒徵君墓志銘》:“四公子者, 桐城 方密之 以智,陽羨 陳定生 貞慧,歸德 侯朝 宗 方域 與先生( 如皋 冒辟疆 襄 )也?!?/span>
國語辭典
四公子[ sì gōng zǐ ]
⒈ ?戰(zhàn)國時(shí),齊孟嘗君、魏信陵君、趙平原君、楚春申君,皆以尊賢養(yǎng)士著名,時(shí)稱「四公子」。
⒉ ?明末方以智、侯方域、冒襄、陳貞慧,皆以氣節(jié)文章相尚,故稱為「四公子」。
⒊ ?清末譚嗣同、陳三立、吳保初、丁惠康皆名父之子,并著才華,時(shí)稱「四公子」。
四公子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子 | zǐ | 子 | 3畫 | 基本字義 子 zǐ(ㄗˇ) ⒈ ?古代指兒女,現(xiàn)專指兒子:子女。子孫。子嗣。子弟(后輩人,年輕人)。 ⒉ ?植物的果實(shí)、種子:菜子。瓜子兒。子實(shí)。 ⒊ ?動(dòng)物的卵:魚子。蠶子。 ⒋ ?幼小的,小的:子雞。子畜。子城。 ⒌ ?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:子彈( dàn )。棋子兒。 ⒍ ?與“母”相對(duì)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輔音)。 ⒎ ?對(duì)人的稱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讀書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 ⒏ ?古代對(duì)人的尊稱;稱老師或稱有道德 |
四 | sì | 囗 | 5畫 | 基本字義 四 sì(ㄙˋ) ⒈ ?數(shù)名,三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(jù)上常用大寫“肆”代):四方。四邊。四序(即“四季”)。四體(a.指人的四肢;b.指楷、草、隸、篆四種字體)。四庫(古籍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四部的代稱。亦稱“四部”)。四君子(中國畫中對(duì)梅、蘭、竹、菊四種花卉題材的總稱)。 ⒉ ?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(hào),相當(dāng)于簡譜中的低音“6”。 異體字 亖 肆 漢英互譯 four 造字法 會(huì)意 English four |
公 | gōng | 八 | 4畫 | 基本字義 公 gōng(ㄍㄨㄥ) ⒈ ?正直無私,為大家利益:公正。公心。大公無私。 ⒉ ?共同的,大家承認(rèn)的:公理。公式。公海。公制。 ⒊ ?國家,社會(huì),大眾:公共。公安(社會(huì)整體的治安)。公眾。公民。公論(公眾的評(píng)論)。 ⒋ ?讓大家知道:公開。公報(bào)。公然。 ⒌ ?封建制度最高爵位:三公(中國周代指“太師”、“太傅”、“太保”;西漢指“大司徒”、“大司馬”、“大司空”)。公子。公主。 ⒍ ?敬辭,尊稱男子:海公。包公。諸公 |
四公子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四公子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