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余鲙
- 拼音wú yú kuài
- 注音ㄨˊ ㄩˊ ㄎㄨㄞˋ
- 繁體吳餘鱠
- 詞性暫無詞性信息
- 組合暫無組合信息
詞語解釋
吳余鲙[ wú yú kuài ]
⒈ ?即吳王膾馀。
引證解釋
⒈ ?即 吳王 膾馀。按, 晉 干寶 《搜神記》卷十三“吳王 孫權(quán)”作“吳王 闔閭”。參見“吳王膾餘”。
引《太平廣記》卷四六四引 晉 張華《博物志》:“吳王 孫權(quán) 曾 江 行,食鱠有餘,因棄之中流,化而為魚。今有魚猶名吳餘鱠者,長數(shù)寸,大如筯,尚類鱠形?!?/span>
吳余鲙的單字解釋
漢字 | 拼音 | 部首 | 筆畫 | 意思解釋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余 | yú | 人 | 7畫 | 基本字義 余(餘) yú(ㄩˊ) ⒈ ?我:“余將老”。 ⒉ ?剩下來的,多出來的:剩余。余糧。余興。余悸。余孽。節(jié)余。余生。余蔭(指前人的遺澤,遺留的庇蔭)。余勇可賈(gǔ)(還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來)。 ⒊ ?十、百、千等整數(shù)或名數(shù)后的零數(shù):十余人。 ⒋ ?后:“勞動之余,歡歌笑語?!?⒌ ?農(nóng)歷四月的別稱。 ⒍ ?姓。 異體字 餘 豫 馀 漢英互譯 beyond、I、more than、over、remaining、surplus 相關(guān)字詞 缺 造字法 形聲:從人、舍省聲 English I |
吳 | wú | 口 | 7畫 | 基本字義 吳 wú(ㄨˊ) ⒈ ?中國周代諸侯國名,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,后擴(kuò)展至淮河下游一帶:吳鉤(古代吳地出產(chǎn)的一種彎刀,后泛指鋒利的刀劍)。吳越同舟(喻過去的仇人由于當(dāng)前利害一致而成為朋友)。 ⒉ ?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一:吳下阿蒙(喻原先學(xué)識粗淺的人)。 ⒊ ?泛指中國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:吳語。吳牛喘月(喻見到類似事物就膽怯害怕起來)。 ⒋ ?姓。 異體字 吞 吳 呉 造字法 會意:從口、從矢 English name of |
鲙 | kuài | 魚 | 14畫 | 基本字義 鲙(鱠) kuài(ㄎㄨㄞˋ) ⒈ ?〔鲙魚〕即“鰳魚”。亦作“快魚”。 ⒉ ?同“膾”。細(xì)切肉。 ⒊ ?魚鲙。魚細(xì)切作的肴饌。 ⒋ ?方言。鱖魚。 異體字 鱠 English minced fish; hash |
吳余鲙的近義詞
- 暫無近義詞信息
吳余鲙的反義詞
- 暫無反義詞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