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魚記
折檐之前有隙地,方四五丈,直對非非堂。修竹環(huán)繞蔭映,未嘗植物。因洿以為池,不方不圓,任其地形;不甃不筑,全其自然??v鍤以浚之,汲井以盈之。湛乎汪洋,晶乎清明。微風而波,無波而平。若星若月,精彩下入。予偃息其上,潛形于毫芒;循漪沿岸,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。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。
乃求漁者之罟,市數(shù)十魚,童子養(yǎng)之乎其中。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,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。怪而問之,且以是對。嗟乎,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!予觀巨魚枯涸在旁,不得其所,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,有若自足焉,感之而作養(yǎng)魚記。
譯文注釋
譯文
衙署回廊前的一塊空地有四五丈見方,正對著非非堂。此處修竹環(huán)繞林蔭遮蔽,沒有栽種其他植物。我按照地形挖了一個池塘,既不方也不圓;沒有用磚砌,也沒有筑堤岸,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態(tài)。我用鍬把池塘挖深,打井水把它灌滿。池塘清澈見底,波光蕩漾,微風一吹便泛起波紋,風一停便水平如鏡。星與月映在水中,光亮直透塘底。我在塘邊休息時,水中的影像纖毫畢現(xiàn);繞著水池散步,仿佛徜徉在浩蕩的江湖之間。這足以讓人抒發(fā)內(nèi)心的憂郁不暢,安慰我這個困窘寡助的人。
我于是請漁人撒網(wǎng)捕魚,從他那里買了幾十條活魚,叫書童把它們放養(yǎng)在池塘中。書童認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,于是只把小魚放養(yǎng)在內(nèi),而丟棄大魚。我感到很奇怪,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。他把自己的想法講給我聽??蓢@啊,這個書童怎么如此糊涂而無知!我看見大魚丟在一邊干渴,得不到安身之處,而那群小魚卻在那又淺又窄的池塘中嬉戲,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,我感觸很深,于是寫了這篇《養(yǎng)魚記》。
注釋
折檐:屋檐下的回廊。隙地:空地。
方:方圓,大小。
非非堂:歐陽修在洛陽時所建,命名為“非非堂”。
植物:這里用作動詞,是種植植物的意思。
洿(wū):地勢低的地方。這里名詞用作動詞,是挖掘的意思。
甃(zhòu):砌墻。
鍤(chā):鐵鍬。浚(jùn):疏通。
清明:清澈、明亮的樣子。
偃息:休息。毫芒:微小的東西。
循:沿著。
舒:舒展。憂隘:憂愁和郁悶。窮獨:困乏無助的樣子。
罟(gǔ):漁網(wǎng)。
活:形容詞用作動詞,使.....活著。
怪:認為....奇怪。
無乃:難道不是。嚚(yín)昏:糊涂昏庸。
觀:觀察。
自足:悠然自得的樣子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《養(yǎng)魚記》大約創(chuàng)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(1032年),是年歐陽修二十六歲,在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。當時正逢章獻太后垂簾聽政,很多正直之士無法得到重用,歐陽修便是其中一員。在這種背景下,他通過此文道出了對當時社會的憂慮。

歐陽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號醉翁,晚號“六一居士”。漢族,吉州永豐(今江西省永豐縣)人,因吉州原屬廬陵郡,以“廬陵歐陽修”自居。謚號文忠,世稱歐陽文忠公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、史學家,與韓愈、柳宗元、王安石、蘇洵、蘇軾、蘇轍、曾鞏合稱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后人又將其與韓愈、柳宗元和蘇軾合稱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詩詞推薦
-
豢鶴在囿,飛鶴在空??狰Q囿和本求類,云泥轉睇無由從。
毰毢躑躅若有恨,赤睛脩喙臨長風。汝昔胡為觸羅網(wǎng),中宵警露揚清響。
老馬伏櫪千里心,汝豈有志瓊霄上。瓊霄之上白玉京,六翮安得如云輕。
衛(wèi)軒齷齪不足戀,鳳凰翔甸符休明。幸拋粒粟雞群去,自是仙標信所征。
-
月氣冥濛罩海棠,偶然沾醉繞回廊。似聞德祐編心史,頗訝希夷得睡方。
久閉亦嫌吾眼懶,獨居遂覺老懷長。此花只與春陰便,雨砌明朝有墜芳。
-
紫髯不見舊參軍,桓表旌門墨色新。云雨幾時同穴夢,冰霜百歲未亡身。
香奩有淚迷鸞影,錦瑟無聲落燕塵。萱草堂前今種柏,翰林留記寫精神。
-
開奩破殼喜新黃,此物移來所未嘗。
一手正宜深把酒,二螯已是飽經(jīng)霜。
橫行足使班寅懼,乾死能令瘧鬼亡。
畢竟爬沙能底事,只應大嚼慰枯腸。
-
天險東南限此江,支分暨水北為陽。
孤山不動嬰潮怒,容艇飛來說路長。
檻外煙云如出沒,坐中頃刻變炎涼。
裴回頓覺塵纓絆,一曲滄浪酬月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