譯文注釋
譯文
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夠艱難,生活在邊疆與遼國和西夏相連,
一家家生男育女學習耕織,糧食布帛交給朝廷再向敵國奉獻。
今年的大旱災赤地千里,州縣官吏依然抓壯丁去把苦役承擔,
老少相互攙扶向南逃荒,河南雖然豐收,老百姓也缺糧斷餐,
邊民的愁苦如陰云遮空,天昏地暗,行人見了無不神情黯然,
無法逢時生在貞觀年間,那時幾文錢買一斗稻谷,沒有戰(zhàn)亂!
注釋
⑴河北:指黃河以北地方。
⑵二邊:指北宋與契丹、西夏接壤的地區(qū)。長:長期。
⑶輸與:送給,這里指繳稅納賦。官家:指朝廷。事:供奉。夷狄:中國古代東部、北部的兩個少數(shù)民族,后用作泛稱。這里指契丹和西夏。
⑷千里赤:赤地千里,寸草不生。赤,空。
⑸州縣:指地方官府。給:應承,負擔。河役:治理黃河的工役。
⑹就南:到南方就食謀生。南,指黃河以南。
⑺“悲愁”句:意謂百姓悲痛愁苦,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。
⑻無顏色:指愁容慘淡,面色蒼白。
⑼貞觀: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(627-649)。
⑽斗粟數(shù)錢:史稱貞觀年間,境內大治,連年豐收,一斗米價僅三、四文錢。兵戎:指戰(zhàn)爭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(后改稱遼)、西夏交納大量銀絹作為“歲幣”,以求茍安。這年年歲歲的沉重經(jīng)濟負擔首先落到邊境百姓身上。慶歷六年(1046),北方遭受嚴重早災,王安石時淮南簽判任滿,在去京師的路上感受到這一嚴酷的社會現(xiàn)象,寫下了這首詩。
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號半山,謚文,封荊國公。世人又稱王荊公。漢族,北宋撫州臨川人(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(qū)鄧家巷人),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學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歐陽修稱贊王安石:“翰林風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憐心尚在,后來誰與子爭先?!眰魇牢募小锻跖R川集》、《臨川集拾遺》等。其詩文各體兼擅,詞雖不多,但亦擅長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?!?
詩詞推薦
-
月氣冥濛罩海棠,偶然沾醉繞回廊。似聞德祐編心史,頗訝希夷得睡方。
久閉亦嫌吾眼懶,獨居遂覺老懷長。此花只與春陰便,雨砌明朝有墜芳。
-
紫髯不見舊參軍,桓表旌門墨色新。云雨幾時同穴夢,冰霜百歲未亡身。
香奩有淚迷鸞影,錦瑟無聲落燕塵。萱草堂前今種柏,翰林留記寫精神。
-
豢鶴在囿,飛鶴在空??狰Q囿和本求類,云泥轉睇無由從。
毰毢躑躅若有恨,赤睛脩喙臨長風。汝昔胡為觸羅網(wǎng),中宵警露揚清響。
老馬伏櫪千里心,汝豈有志瓊霄上。瓊霄之上白玉京,六翮安得如云輕。
衛(wèi)軒齷齪不足戀,鳳凰翔甸符休明。幸拋粒粟雞群去,自是仙標信所征。
-
開奩破殼喜新黃,此物移來所未嘗。
一手正宜深把酒,二螯已是飽經(jīng)霜。
橫行足使班寅懼,乾死能令瘧鬼亡。
畢竟爬沙能底事,只應大嚼慰枯腸。
-
天險東南限此江,支分暨水北為陽。
孤山不動嬰潮怒,容艇飛來說路長。
檻外煙云如出沒,坐中頃刻變炎涼。
裴回頓覺塵纓絆,一曲滄浪酬月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