譯文注釋
譯文
滔滔長江從萬山中奔騰而來,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。
而只有鐘山山勢由東向西,蜿蜒如龍,似乎要與江河相抗衡。
長江與鐘山相互爭雄,兩者之勢堪稱天下壯景。
相傳秦始皇曾在鐘山之下埋下黃金,以振“王氣”,但這里山川靈秀之氣象至今還是旺盛的。
我心中的憂思怎樣才能解開?醉著酒走上雨花臺看看。
雨花臺上,面對荒煙落日,一種曠遠(yuǎn)迷茫的懷古之情,油然而生。
石頭城下,江水震怒洶涌,北邊的千萬鐵騎怎敢渡江?
不過吳主孫皓,打著黃旗北去洛陽,竟成俘虜,這分明是兇兆,可見連鐵索橫江都不牢固!
歷經(jīng)前代吳國,后代南朝,六朝故都宮闕荒蕪,草木已繁茂!
一方霸主忙于割據(jù)稱雄,幾度廝殺之,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。
我這一生,遇到圣人很是幸運(yùn),起江南發(fā)兵,平定爭霸之亂,如今已得休養(yǎng)生息。
從此四海之內(nèi)永遠(yuǎn)一家人,長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。
注釋
金陵:今江蘇南京市。
雨花臺:在南京市南聚寶山上。相傳梁武帝時,云光法師在此講經(jīng),落花如雨,故名,這里地勢高,可俯瞰長江,遠(yuǎn)眺鐘山。
“山勢”一句:這句說,山的走勢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東的。
鐘山:即紫金山。
“欲破”一句:此句化用《南史·宗愨(què)傳》“愿乘長風(fēng)破萬里”語。這里形容只有鐘山的走向是由東向西,好像欲與江流抗衡
“秦皇”二句:《丹陽記》:“秦始皇埋金玉雜寶以壓天子氣,故名金陵”。瘞(yì),埋藏。佳氣,山川靈秀的美好氣象。蔥蔥,茂盛貌,此處指氣象旺盛。王,通“旺”。
郁塞:憂郁窒塞。
城南臺:即雨花臺。
坐覺:自然而覺。坐,自,自然。
石頭城:古城名,故址在今南京清涼山,以形勢險要著稱。
黃旗入洛:三國時吳王孫皓聽術(shù)士說自己有天子的氣象,于是就率家人宮女西上入洛陽以順天命。途中遇大雪,士兵怨怒,才不得不返回。 此處說“黃旗入洛”其實是吳被晉滅的先兆,所以說“竟何祥”。
鐵鎖橫江:三國時吳軍為阻止晉兵進(jìn)攻,曾在長江上設(shè)置鐵錐鐵鎖,均被晉兵所破。
三國:魏、蜀、吳,這里僅指吳。
六朝:吳、東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均建都金陵,史稱六朝。這里指南朝。
蕭蕭:冷落,凄清。
英雄:指六朝的開國君主。
務(wù)割據(jù):專力于割據(jù)稱雄。務(wù),致力,從事。
圣人:指明太祖朱元璋。
事休息:指明初實行減輕賦稅,恢復(fù)生產(chǎn),使人民得到休養(yǎng)生息。事,從事。
⒇四海永為家:用劉禹錫《西塞山懷古》“從今四海為家日”句,指全國統(tǒng)一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此詩作于公元1369年(洪武二年),明代開國未久之際。作者生當(dāng)元末明初,飽嘗戰(zhàn)亂之苦。當(dāng)時詩人正應(yīng)征參加《元史》的修撰,懷抱理想,要為國家作一番事業(yè)。當(dāng)他登上金陵雨花臺,眺望荒煙落日籠罩下的長江之際,隨著江水波濤的起伏,思潮起伏,有感而作。

高啟(1336-1373)漢族,江蘇蘇州人,元末明初著名詩人,與楊基、張羽、徐賁被譽(yù)為“吳中四杰”,當(dāng)時論者把他們比作“明初四杰”,又與王行等號“北郭十友”。字季迪,號槎軒,平江路(明改蘇州府)長洲縣(今江蘇省蘇州市)人;洪武初,以薦參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,受命教授諸王。擢戶部右侍郎。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,獲罪被誅。高啟曾為之作《上梁文》,有“龍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為歌頌張士誠,連坐腰斬。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鳧藻集》等。
詩詞推薦
-
月氣冥濛罩海棠,偶然沾醉繞回廊。似聞德祐編心史,頗訝希夷得睡方。
久閉亦嫌吾眼懶,獨(dú)居遂覺老懷長。此花只與春陰便,雨砌明朝有墜芳。
-
天險東南限此江,支分暨水北為陽。
孤山不動嬰潮怒,容艇飛來說路長。
檻外煙云如出沒,坐中頃刻變炎涼。
裴回頓覺塵纓絆,一曲滄浪酬月光。
-
開奩破殼喜新黃,此物移來所未嘗。
一手正宜深把酒,二螯已是飽經(jīng)霜。
橫行足使班寅懼,乾死能令瘧鬼亡。
畢竟爬沙能底事,只應(yīng)大嚼慰枯腸。
-
紫髯不見舊參軍,桓表旌門墨色新。云雨幾時同穴夢,冰霜百歲未亡身。
香奩有淚迷鸞影,錦瑟無聲落燕塵。萱草堂前今種柏,翰林留記寫精神。
-
豢鶴在囿,飛鶴在空??狰Q囿和本求類,云泥轉(zhuǎn)睇無由從。
毰毢躑躅若有恨,赤睛脩喙臨長風(fēng)。汝昔胡為觸羅網(wǎng),中宵警露揚(yáng)清響。
老馬伏櫪千里心,汝豈有志瓊霄上。瓊霄之上白玉京,六翮安得如云輕。
衛(wèi)軒齷齪不足戀,鳳凰翔甸符休明。幸拋粒粟雞群去,自是仙標(biāo)信所征。